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父亲为拿破仑麾下大将。少年时期家庭因父亲职业而追随军旅迁徙各处,虽然家庭环境困难,仍然持续接受教育。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43岁时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乐剧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第二共和),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无论政治或文学,均有贡献。
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九三年,我在睡梦中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小学,可终于在醒后带着泪痕进入了进的六年级,然后是初中,高中,大学……从那以后再不相信梦里的事情,即使在梦里曾经那么倔强的信以为真。 二百年前的一七九三年,法国绝对的大时代,大革命带来的恐怖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顶,没有像我一...
评分《九三年》是“法国李敖+金庸”的维克托·雨果的时评集“旺代法源寺”。时评今天看了只能算中规中矩,但穿插在时评中的小故事却多少有唐传奇的超然逸群。 世界上可能很少有国家像中国和法国这样对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津津乐道,分别泪眼婆娑地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60年代...
评分《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大部头的小说,却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本小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交代保王派和共和党人之间战争的一部革命小说。它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名著,不在于描写手法的恢宏,不在于情节设计的巧妙,而在其矛盾冲突的设立和作者超越历史,超越年代局限的...
评分功课繁重在加上本人比较懒,一本小小的《九三年》看了一个半月。不过这不是书评,现在总觉得书只看一遍是写不出评价的,信息量太大了,只看一遍留下的是模糊又主观的印象。你看,除了郭万以外其他人的名字我虽然认得却都说不上来。(额,我知道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于...
评分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谈到了狄更斯和雨果的革命观,于是就这个问题写点自己的思考。 在写《双城记》之前,狄更斯与雨果曾有过一次会面。随后,狄更斯写就了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双城记》,而雨果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九三年》,两人的政治主张都可以在这两...
呐,我小时候看的应该是这一本~
评分呐,我小时候看的应该是这一本~
评分到底是写诗出身,把景物描绘得诗韵盎然,也不愧为写戏出道的,把人物对话描写得一股话剧腔扑面而来,形式上非常漂亮,至于故事本身,则相当诡异,既非以人物推动情节,也非用情节引导人物,因为前者刻画地太单薄,后者设计地太牵强,而是把人物和情节都拘束在思想统领之下。但问题在于,此作的中心思想又模棱两可,真是令人费解。所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对旺岱战争及整个法国大革命的观感貌似可以对比孟子对汤武革命的辩护,顺天应人何以血流漂杵?因此,故事的结局其实是以象征主义手法来调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评分绝对正确的革命上面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评分敌人在边境!敌人在旺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