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 染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该版《傅雷家书》经重新编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是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恕尔·弥罗埃》,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论文。
首先,我是怀着一种糟蹋经典的态度来看这本书的,所感会片面。尤其是近来发现自己有了人格障碍,喜欢看问题夸张偏激言过其实,索性就将偏激进行到底。好这口的同胞们继续吧。 关于标题,我想解释“生活”二字,即life。我在美国上学时整日无所事事无病呻吟,没有一个...
评分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傅雷家书的时候,这本书成为“教育典范”云云书店热门图书贝塔斯曼会员特价等等,全民热捧,当时年龄小,反权威,不耐烦地翻了两页就放下了,心里只有一个疑问——这本书是大翻译家父亲傅雷写给大钢琴家儿子傅聪的家书,那这个傅敏是干嘛的? 后来过了一些年...
评分前言:这是一本经历了半个世纪考验的,有价值的书。可是我读得并不愉快。傅雷悲剧性的性格是他悲惨的童年造成的,年幼丧父,寡母严苛甚至于残忍地期待他成才报仇,朱梅馥说她之所以爱傅雷,包容他,是因为她深深地理解他的痛苦,这种包容和爱里面有很大的怜悯和同情成分。这样...
评分这个网络世代,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 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现在是视频聊天和ONS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并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 我写不出什么深刻洞见的书评。我擅长的还是摘抄一些好句子。 小时候我就有一本笔记本专门摘抄好句子。 时移世...
评分《傅雷家书》第一版198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我手边的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的新版,较之旧版新增了三十四封家信,增添部分多数为傅雷夫人朱梅馥所写,话题集中于家庭,婚姻,对远方儿子的挂念,平淡而深挚,可见挂肚牵肠的天下母亲之心。 全书最后是傅雷与朱梅馥遗书的影印件,...
当年是初中语文的“必读书目”,现在回想其初衷恐怕就是让少年时代的学生感受一下傅雷“情真意切”的“父爱”。从中能够看出傅雷在傅聪在二三十岁旅欧的十几年当中的种种亲切关怀,和傅聪小时傅雷的严厉管教相差万里。并能从中看出时代的印记,家信当中充满政治性话语,也能窥见傅雷本身的政治实践。但是这种家书所体现的某些父母牺牲、成全孩子的思维现今正面对尖锐的批判和反思,的确本身也值得怀疑,究竟傅聪的音乐成功多大程度上源于傅雷的家书和教育?也因而对于这本《傅雷家书》从教育意义上来说不宜拔的过高。那一历史场景同样反映一个普遍化的共性行为,父母在儿女海外留学时的言语教育,在当今书信交往这种形式已完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也可以启发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学思考。
评分迄今为止写过最多笔记的一本,信件内容事无巨细,钢琴戏曲诗词歌赋宗教文学论述,为人处世柴米油盐的父母心。在动荡年代里,对艺术对理想狂热执着,出世的洒脱旷达,父亲的信多半探讨艺术家的思想,怎样先为人再为钢琴家,信念坚定,往往可把眼前艰苦看淡,如何看待苦闷,得到智慧的醒悟。母亲在心中就挂念衣食住行,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动与思念,在动荡的年代里,这些信件有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从书里得到的启发,笔墨不能尽宣,不应忘记明哲的教训,才能保持向上的心态去奋斗。“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
评分现在看,更多是看文章,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一些深意,但是可以试着理解父辈们的期待。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我们的父辈,直到我们也成为父母的时候。
评分好像多了个爸爸
评分好像多了个爸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