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日本 历史 二战 罪责问题 日本研究 心理 反战
发表于2024-12-23
战争与罪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此书通过对大量侵华日军的访谈,探讨日本民族心理中从战争“无罪”到有罪过程的转变,尤其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罪感与反省意识之产生,是从另一个角度完善我们对侵略战争认识的重要材料。
“过度适应”、“洗脑的人生”、“淹没于集团中”,以及所谓“不得已而为之”等,都是作者野田正彰先生所着重探讨的一些独特文化心理内容。日本人感情的僵硬,认识罪的能力,意识到罪所花的时间,找回感情,最终成为能够感觉的人,是此书尤为重视的问题。
本书了介绍了两名在日本军队这个杀人、掠夺、强奸集团中保持了良知的人,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和精神分析,探讨当国家犯罪时个人是否可能拒绝作恶。另外还介绍了两位父辈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人,通过他们的眼睛去捕捉上一代人的战争犯罪及其心理,告诉人们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人正确认识战争历史、同受害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沟通的意义。
通过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军人的亲身经历揭露日本军队的战争犯罪,这对于战后不令没有反省,而且至今还在美化那场战争,美化日本军队的日本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此书受到右翼势力的攻击,作者野田正彰先生收到了许多匿名信,有人在信中威胁说“要让你当不成教授”。
1998年岩波书店出版此书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重印了7次。
野田正彰 评论家、关西学院大这教授,1944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1969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医学部精神病理学专业。毕业后曾作为研修医师留在本校医学部附属医院,不久进入长滨红十字医院,成为精神科医师。1980年开始任长滨红十字医院精神科主任。1987年就任神户市外国语大学教授。其间曾兼任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也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进行过比较文化、精神医学的研究。
作为作家,他著有《计算机新人类研究》、《居丧之途》、《犯罪和精神医疗》、《灾害救援》、《背后的思考》、《体会他人情感的力量》等涉及不同领域的诸多作品。其作品在日本多次获奖,1984年获人文科学协会奖,1987年获第2届远距离通讯社会科学奖和第18届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1992年获第14届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和奸啊。
评分五星推荐。我手头的是四版四刷,哪位高人能透露本书目前的印量?
评分日本人写历史很严谨.当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要由日本人来撰写,我只能感到无比的悲伤.
评分案例分析由于缺乏强大的逻辑思辨支撑,讲述地过于松散,说理性部分背后应当铺陈的资料也略显单薄。似乎在反复强调一个事实:战后日本民众对历史的态度暧昧冷漠,而为数不多的一支反思罪责呼吁和平的进步力量,其主心骨是战败后被抚顺战犯管理所收容过的一千多名侵华日军。遗憾的是,这个有意思的现象没有被作为问题提出(分析思想改造的技术和产生背景),而是直接作为一种应然状态放在预设的位置,削弱了批判力度。作为一名中国读者,在拥抱政治正确性的同时,知性的饥渴有待满足
评分怎样才能从不伤害别人、不同别人竞争就难以度过人生的社会中逃脱呢?
1.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采取宽大政策。有着杀父之仇的中国看守无论如何想不通,只能回到家里蒙着被子痛哭。类似的被压抑的情绪日后是否得到完全的化解?如果没有,那又通过何种形式沉淀、遗传? 2.战犯回国后,如何与中方管教人员保持联系?之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对双方关...
评分一位日本老编辑的郑重推荐。一并推荐的还有大冈升平的小说。希望两国对战争问题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 类似的图书能否针对年轻读者重新包装?配合一些比较有话题性的线下活动呢?对于战争问题,有兴趣的读者不少,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口。
评分本书第十五章名为“父亲的战争”,其研究主题与多年前我读过的《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多有相似处。《生而有罪》一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的另外一本著述《无可救药的德意志》我也读过。不同的是,在本书里,作者野田正彰先生对战争参与者后人的关注乃至个案研究时间跨度...
评分本书第十五章名为“父亲的战争”,其研究主题与多年前我读过的《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多有相似处。《生而有罪》一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的另外一本著述《无可救药的德意志》我也读过。不同的是,在本书里,作者野田正彰先生对战争参与者后人的关注乃至个案研究时间跨度...
评分本书第十五章名为“父亲的战争”,其研究主题与多年前我读过的《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多有相似处。《生而有罪》一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的另外一本著述《无可救药的德意志》我也读过。不同的是,在本书里,作者野田正彰先生对战争参与者后人的关注乃至个案研究时间跨度...
战争与罪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