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it happens, therefore, that every element says something to someone' Inspired by the rhythms of the "Periodic Table", Primo Levi assesses his life in terms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he associates with his past. From his birth into an Italian Jewish family through his training as a chemist, to the pain and darkness of the Holocaust and its aftermath, Levi reflects on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his life in this heartfelt and deeply moving book.
普里莫·莱维(1919-1987),意大利化学家,也被誉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
莱维1947年出版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处女作《这是不是个人》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直至该书于1958年推出修订版,莱维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他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并于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
出版于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并在2016被BBC出于教育公众的目的,改编成两集广播剧。
让我意外的一本书。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介绍元素周期律的书,想要补一下化学知识才读的。没想到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莱维是一位化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小说每一章都用一种相关的化学元素命名,非常独特的作品。 这是一本微观历史,一个曾身处其中的犹太...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文笔非常诙谐、流畅,译者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那份幽默和飞流直下的文风。 但是,尽管绝少描写集中营里面的残酷,故事里仍时时透露出伤痛、无法原谅,无法释然、绝望的愤怒……这本书也像人生,从少年时代写到中老年,但是集中营施加的折磨和创伤总是时不时浮现在生活里。...
评分最近半年我生命里又多增添了一些内容,大学时前女友C-cup从美国学成归国,进吉大第一医院找了个实验室的工作。看到我在西班牙穿背心的照片她会说哇你诱惑我啊,聊起回国最大的不适应时是在中国陌陌不如在美国好用。我心里想你还是那个入学军训时就认识的笑容灿烂的你么。 她说...
前几章,尤其是开头的argon非常干巴,但是后面有意思起来
评分圣诞刷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化学,文学视角下化学和生活的交织让人受益,流畅读完。
评分圣诞刷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化学,文学视角下化学和生活的交织让人受益,流畅读完。
评分圣诞刷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化学,文学视角下化学和生活的交织让人受益,流畅读完。
评分一月底去Dachau集中营的时候买的小书,断断续续地看,终于三月底在去慕尼黑的火车上把它读完了。作者把自己作为一个经历过二战的犹太化学家的一生拿化学元素串起来,笔触看似轻快,却充满着浓重而忧伤的感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