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学的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出版专著10余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其要著作有:《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等等。
《断裂》一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断裂”是一个很有穿透力和学术潜力的概念。作者用这个要领来表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命题:90年代以来,一个与80年代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社会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开始逐步定型化。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我们明确我们社会的历史方位是非常有意义的。
书籍信息,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孙立平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 Cleavage: Chinese society since 1990s 一、断裂的社会 “什么是一个锻炼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p14)断裂的...
评分人不可能思考整全,所以不可能得到真理,虽然拥有思想的超凡能力但还是无法让自己不被上帝取笑。 人是有限的,这是思考的基本。这种有限性常常体现在总是从有限的自身出发,甚至以自身感知到的作为思考的根基,于是本身就在有限的圈子中,所得到自然距离普遍整全很远...
评分 评分 评分人不可能思考整全,所以不可能得到真理,虽然拥有思想的超凡能力但还是无法让自己不被上帝取笑。 人是有限的,这是思考的基本。这种有限性常常体现在总是从有限的自身出发,甚至以自身感知到的作为思考的根基,于是本身就在有限的圈子中,所得到自然距离普遍整全很远...
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把“民主”和“自由”作为他们的崇高目标来追求的时候,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实在是有点奢侈。因为吃饭的问题,孩子读书的学费问题,就业的问题,远比这个要现实得多。类似的现象告诉我们,在一个断裂的社会中,社会中不同部分的要求差异,有时会达到一种无法相互理解的程度。关键时刻你问要钱还是要命,殊不知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没钱就等于没命。断裂不仅仅在2003年,时至今日仍屡见不鲜。
评分受益匪浅
评分中国变得太快了,而这本书深深的扎根在那个时代=-= 不过我认为第一二章还很值得思考并且为这个新时代单独成书。
评分03年对90年代中国社会的总结: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严苛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人为壁垒最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产业转型,最终导致阶层、贫富、地域的持续断裂。其实十多年过去回头再看,中国社会的断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填补。
评分前半部分很好,第八章流于浅显。第十章社会冲突部分论述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