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在《死屋手记》中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由于结构巧妙,交织成一幅沙俄牢狱生活的鲜明图画,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看完这本书,想起了这篇文章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从未饶过谁。 从部队回到地方以后,被安排到一个执法机关工作。由于职责所在,与各种各样的案件和罪犯打交道就是每天的工作。当然,“死 刑监督”也是各种执法工作中的一件“日常工作”。 在许多人看来,对罪犯执行死 刑是一...
评分一部监狱手记。一个冷峻的旁观者和沉郁的贵族,监狱中的生活百态和世间的冰冷残酷本就一脉相承。
评分真的是,无可比拟啊。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典型意义上的自传,他在开头假托了一个主角,用自叙体的方式描写了在西伯利亚监狱流放时的生活,算是陀氏生命中某一段的自传。陀的作品可明显分两个阶段,分界点就是中间空缺的十年,这十年他在狱中度过,对他以后的创作有了颠覆性的影响。在这本书里,他对如何入狱亦有一点间接透露,只有两三句话而已。《死屋手记》名字听上去很像《地下室手记》,但两者的内容和闪光点却完全不一样。后者开启了以后几个大长篇的序幕,像是一个打开了一个导航灯一样;前者描写的其实还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就是作者所在的监狱,在监狱里遇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遭遇,奇妙的是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只老鹰。但比陀氏其他作品稍显欠缺的是:深层次的价值描写和心理描写略感缺乏。而本来狱中题材更适合这两个方面叙述的。
评分《死屋》的魅力在于,陀氏以一己之精神去探索“死屋”囚犯们的生存状态和道德状况,既不是按照社会习俗来评价,也不是按照“进步观念”来审视,完全是以局内人的身份默默体味着这种生存全部的艰难、幻想和可悲,以及夹杂其中的零星温暖和快乐。陀氏小说有时会陷入刻意编造戏剧化冲突和悬念的泥淖里,有时又陷入大篇幅的、几乎难以取信于人的扭曲心理描写之中,这部作品则由于主人公“整整十年没有一次单独待过”而保持了罕见的超然性,内容丰富扎实。我特别期待看弗兰克在传记里会怎样评论它并给我们介绍那些角色的原型,尤其是那位“阿列伊”(如今,我那善良、可爱而又可亲的阿列伊,你在哪儿呀,你在哪儿呀!)令人不禁想起塞利纳在《长夜行》里对莫莉的那段真情表白!
评分一部监狱手记。一个冷峻的旁观者和沉郁的贵族,监狱中的生活百态和世间的冰冷残酷本就一脉相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