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棋(1920-1997)
寻常文人一个
普普通通一生
读大学没有文凭
当右派只是“一般”
小说散文写过几篇
自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偏还有人喜欢
诗酒书画略知三四
居然成了“最后一个士大夫”
六十岁后有点名气
在家人朋友中还是“老头儿”
一个好“老头儿”
汪曾祺(1920-1997):寻常文人一个,普普通通一生,读大学没有文凭,当右派只是“一般”,小说散文写过几篇,自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偏还有人喜欢,诗酒书画略知三四,居然成了“最后一个士大夫”,六十岁后有点名气,在家人朋友中还是“老头儿”,一个好“老头儿”。
因为喜欢汪老的文字,所以对他的八卦故事也格外着迷。这本书是他三个子女的回忆之作,一般来说我对这类的书并不怎么感兴趣。但能让他写《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孩子,回忆文字肯定会不一般的。他们写父亲既没有为亲者讳弊病,更没有一味夸大。他们只是写父亲——这个有情、...
评分少时读书,无法可循,无经典可参照,读的大多数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很多都是名作家选集或者名篇选集之类的读物,认识汪曾祺就从这些选集中获取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名家,为啥偏偏对汪曾祺的文字印象最深?大概就是感觉到他的文字与那些主旋律的名家不一样。 《老头儿...
评分少时读书,无法可循,无经典可参照,读的大多数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很多都是名作家选集或者名篇选集之类的读物,认识汪曾祺就从这些选集中获取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名家,为啥偏偏对汪曾祺的文字印象最深?大概就是感觉到他的文字与那些主旋律的名家不一样。 《老头儿...
评分看了一半了,实在看不下去。对文学来说,没有“将门虎子”这一说。文脉毕竟不能像血脉一样传承,这也是可贵的所在。 这本书里大部分文字几乎都是汪曾祺原文里直接摘抄就是把里面的“我”换成“爸爸”。偶有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大概是大儿子汪朗写的)还可看。越往后...
儿女写父亲,总是那么亲切。
评分随性散淡,处处充满了轻快、温馨的小细节,这样的家庭氛围真是惹得别人羡慕,另外,儿子的文风最像汪老。
评分有趣老头儿
评分儿女写父亲,总是那么亲切。
评分又一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老头儿果不其然是我最喜欢的老头儿!儿女回忆的文字也可以有趣。“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应该毫不客气地说,欣赏自己。‘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一个人很少愿意自己是另外一个人的。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写得最好,老子天下第一。但是就这个题材,这样的写法,以我为最好,只有我能这样写。我和我比,我第一!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虽不是作家,也可以这段话自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