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是王蒙在198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1980年,语言学家、副教授“倪藻”去欧洲一个城市访问,住在欧洲那城市的汉学家“史福岗”(倪藻父亲倪吾诚好友)的家里,他看到一幅清朝书法家郑板桥的字“难得糊涂”,他想起了父亲。
倪吾诚是一个遗腹子,出生在河北省孟官屯的一个地主家,10岁时,他指责“缠足”是愚昧和野蛮,指责地主吃租是寄生虫,母亲认为他是中了邪(北方称神打,南方称降头,是一种巫术)。
母亲那边亲戚,一个哥哥对他母亲说:“烟枪和媳妇,准能拢住他”,15岁的倪吾诚抽大烟,还跟那哥哥学会了手淫(自慰),16岁时,被鸦片夺取精气神的他病倒了,后来成了罗圈腿。
17岁,倪吾诚去洋学堂读书,同时娶了母亲安排的妻子“静宜”,母亲去世后,他坚决没有要家里的财产,而是去欧洲留学。
19岁,倪吾诚从欧洲留学归来,在北平当了讲师,静宜也接到了北平,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妻子是“愚昧、麻木、白痴”。
静宜生了第二个儿子“倪藻”之后,带着自己的母亲、姐姐“静珍”一起到北平,咒骂倪吾诚是“老孙”。
三个女人闹家里,倪吾诚自杀,但是没有成功。
倪吾诚给妻子道歉,给孩子买了《世界名人小传》,告诫孩子:“一个人该聪明的地方要聪明,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
倪吾诚和欧洲汉学家“史福岗”谈起中华文明的时候说,“中华民国正在四分五裂,中国共产党在胡闹,每个家里藏污纳垢,这个国家几千年来没有幸福,没有爱情”。
静宜又怀上了第三胎,他决心和静宜离婚,被静宜设计阻止了,没办法,他在门前的老槐树上上吊“自杀”了。
1943年5月,倪吾诚复活,到一个临海城市当了校长,当了大日本帝国民众大会代表,家里没有这个迂腐的留学生教师之后,反而更加奋进了。
1946年,倪吾诚去了中国共产党占领的解放区。
1949年,倪吾诚跟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北京。
1950年,倪吾诚在儿子倪藻的帮助下和母亲离婚。 倪吾诚再婚后,不久又离婚了,他向儿子抱怨“婚姻和家庭妨碍了我的潜力的发挥”。
倪吾诚晚年视力模糊将近10年,后来右腿摔断,最后脑子软化,他死的时候,送葬的人都很少,一生混得很差。
王蒙(1934-),河北南皮人,生于北京。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引起社会关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六十年代调往新疆。1978年调回北京作协,历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 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89年辞去文化部部长之职,专心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这本小说有点闷,或许底子薄,后半段鄙人几乎是迫不得已逼着自己读完的。匆匆竣工后忙不迭给了一个总结:本书叙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完全西化丧失传统缺乏核心价值的知识分子的失意而痛苦的一生。 倪吾城这个人物好像也没有得到王蒙的多少同情,没有文字的情绪感染,我就...
评分假如将写作背景定到上世纪初到改革开放,大部分作家应该会着眼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表现,将一个民族所遭受的痛苦记忆,一个时代的烙印映射并重压到一群人物,或平凡或愚昧或革命。 但是在《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作为文章的主角却没有着力于诸如上述的表现。 倪吾诚幼时就在...
评分假如将写作背景定到上世纪初到改革开放,大部分作家应该会着眼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表现,将一个民族所遭受的痛苦记忆,一个时代的烙印映射并重压到一群人物,或平凡或愚昧或革命。 但是在《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作为文章的主角却没有着力于诸如上述的表现。 倪吾诚幼时就在...
评分我的高中校长是个勤勉威严又不失苛刻的中年男人,我想大抵是他对祖国花朵过多的关注,导致他人还在中年却过早的失去了头顶的发。他又果敢的放弃了大部分有相同困惑的中年男性留长两鬓头发以盘到头顶以遮掩其失的想法。再配上不太爱笑的脸,言传身教的传递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治学...
评分挺奇特的一本书,开始的时候有些糊涂,搞不懂用的是哪种叙事逻辑。各种片段交错,看到后来想起“无问西东”的手法,倒是有点神似。但王蒙更高级。 一种凭吊古战场的心绪。大概是这本书的动人之处吧。感慨唏嘘,内心如何地随人物命运翻滚都可以,但你不会想要哭,不会想要发泄和...
不得不说,江浙的“骂誓”有够厉害的。(还是王蒙厉害????)
评分王蒙的才华
评分倪吾诚个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形象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严重反思啊
评分王蒙的才华
评分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