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極限(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的傳奇人生)》由江崎玲於奈著,薑春潔譯。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的諾貝爾奬獲得者,江崎玲於奈在紛飛的戰火中度過瞭自己的大學時代,又在身為一介普通公司職員的條件下取得瞭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他於自身並不平坦的人生經曆中,總結齣被公認為“江崎黃金律”的“五不原則”,堅持創造、感性、突破與挑戰。他敏感而睿智,自稱“總是注目未來,對過往疏於停留”;卻又認真而踏實,從不曾放棄對更新領域的開拓研究。
對於科學、社會、人生,江崎玲於奈均有獨特見解,並在這本《挑戰極限(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的傳奇人生)》中熔於一爐。極富個人魅力的科學巨匠,以自己的人生經曆講述何謂真正的“科學之心”。
江崎玲於奈,日本知名物理學傢。1925年生於大阪,1947年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神戶工業有限公司,1956年轉至東京通信工業有限公司(現索尼公司),次年通過江崎二極管在半導體中發現量子力學的穿隧效應,並因此獲得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奬。
1960年赴美國紐約IBM瓦森中央研究所。1969年開始著手人工超晶格物質的先驅性研究。其關於設計製造具有所期待特性的半導體量子構造的思想廣受矚目,甚至成為後來的納米科學的起源。
1992年返迴日本,後任築波大學校長,2000年任芝浦工業大學校長,2006年任橫濱藥科大學校長。1998年起,兼任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理事長、日本新事業支援機關協議會(JANBO)會長、風險事業國民論壇會長、首相私人谘詢機構•教育改革國民會議議長、“21世紀COE項目委員會”委員長等公職。
著作有《創造的對話》《隧道的長途旅行》《話說日本》《新•日本伊索寓言》《人類的個人時代》《個性與創造》《培養、鍛煉創造力的方法》等。
这本自传和以往看到的很多自传不同,或许是江崎玲于奈比较谦虚,整个自传比较简单,对于自己的成功也是轻描淡写,似乎没有特别惊人之处,也就这么波澜不惊的走向了成功,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发表过的报刊文章,谈了江崎治学求知的一些观点,感觉不过瘾。 掩卷回想,...
評分第一眼看过去,这是非常雅致的一本书,白底浅草的书套上嵌着蓝色印花的竖条,书套里是蓝底印花的封面,感觉就像素雅的和服。于是仿佛让人觉得《挑战极限》这样坚定激扬的书名与素净淡雅的风格很不合称,但其实,看完整本书,就会觉得整本书的风格,被作者江琦玲于奈用平和的语...
評分对于这样一位诺奖获得者和他所从事的半导体研究领域,我根本是没有任何认知的,于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功课,那就是对于江琦玲于奈以及他的物理学研究之半导体隧道效应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江琦玲于奈是日本籍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而这本《挑战极限》是...
評分人,如果都能面对自己的困难挑战极限,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能成功。这句话不是哪位名人说的 ,而是我说的。看到江崎玲於奈的《挑战极限》这本书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在他的履历表中,他讲了自己小学、中学、高中的一些故事。因为高考失利,他补习一年后方考入一所不错...
評分——木木勺 亚努斯,古罗马的守护之神,是所有门户通道的守卫者,差不多管着一切事物的开头,英语中的一月(January)就是从他的拉丁文名字而来(Januarius)。亚努斯是一位双面神,他的头上有前后两张面孔,向前的脸眺望未来,向后的脸回顾过去。 一手拿着开门的钥匙,一手...
或許是江崎玲於奈比較謙虛,整個自傳比較簡單,對於自己的成功也是輕描淡寫,似乎沒有特彆驚人之處,第二部分對於科學精神的追求,主要是一些發錶過的報刊文章,感覺不過癮。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成長為世界強國的過程,這個民族的確有不少值得佩服學習的地方。
评分隻要活著,我就要竭盡全力。死亡到來的那一刻就該從容麵對。在應該死亡的時刻死去,這是對最基本的自然法則的遵從。
评分隻要活著,我就要竭盡全力。死亡到來的那一刻就該從容麵對。在應該死亡的時刻死去,這是對最基本的自然法則的遵從。
评分講述瞭作者的個人簡曆及中間比較粗糙的一些故事,後半部分是作者在做校長階段的開學和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如果是物理學或者化學的人事來讀,體會可能更深。
评分很有人文氣質,但最關鍵的技術創新過程一筆帶過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