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

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少明
出品人:
页数:351
译者:
出版时间:1999-08
价格:1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802926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陈少明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陈鬼之书
  • 现代性理论
  • 国学
  • 思想
  • 近代中国·思想史·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知识分子·启蒙运动·哲学·学术·思想演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从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其衰落的分析入手,分别探讨了在近代中国传统瓦解过程中交替起伏消长三大文化思潮:经学、佛学和西学,其中经学部分讨论了今古文经近代复兴的不同意义以及经学最后演变为史学和哲学的历史命运;佛学部分分析了佛学入世所显示的若干近代性格,以及由释归儒、佛学思潮终于消退的原因;西学部分则描述阐释了西学传入中国的两种不同哲学倾向从汇聚到分抗的过程及原因。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目录
导论 被解释的传统
一 实体,还是过程
二 近代思想的源与流
三 从潮水到河床
第一编 古经新解
第一章 作为政治文化的经学
一 合法性依据
二 三种解释形态
三 经学的世纪末
第二章 维新经学与乌托邦
一 合法性:最后的重建
二 经学的终结
三 解释的合理性
四 历史理性与乌托邦
第三章 历史、理性与国粹
一 历史对神话之争
二 夷夏之辨与国粹意识
三 乾嘉传统与现代学术
第四章 走向后经学时代
一 从汉学到古史辨运动
二 宋学与现代新儒家
三 后经学时代
第二编 佛法入世
第五章 传统格局中的佛学
一 儒佛的对峙与合流
二 走向异端:禅宗与心学
三 在西学面前
第六章 《仁学》与应用佛学
一 所谓“应用佛学”
二 《仁学》三层与佛学应用之途
三 宿命与使命
第七章 建立无神教
一 道德无我
二 无神教
三 佛学的尽头
四 转向人生哲学
第八章 由佛返懦
一 佛学人生观与哲学本体论
二 否定精神与负的方法
三 即用显体与由佛返儒
四 本体论的意义
第三编 西潮东卷
第九章 西学:意义的转换
一 两种文化系统
二 “礼仪之争”的实质
三 从知识到意识形态
第十章 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
一 传统自然观的突破
二 科学变革社会
三 方法万能:唯科学主义的抬头
第十一章 政治-道德启蒙
一 新民说:向民族主义的倾斜
二 昙花一现的个人主义
三 超越启蒙:从国民性到普遍人性
第十二章 信念系统的分裂
一 先知者的困惑:王国维之“死”
二 科玄论战:意识形态的背景
三 教条性的终结
第十三章 出路何在
一 保守主义:向人生领域退却
二 自由主义:在夹缝中挣扎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公元1995似乎是专门用作纪念的一年。媒体和公众喧嚣的是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和一个世纪前一种叫电影的东西的发明。在中国,尤其是在广东,好象没有多少人记得一百年前,曾经有两个来自广东的举子,在清帝国首都北京发动了一次有十八省举人参加的运动,史称“公车上书”。更没...

评分

公元1995似乎是专门用作纪念的一年。媒体和公众喧嚣的是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和一个世纪前一种叫电影的东西的发明。在中国,尤其是在广东,好象没有多少人记得一百年前,曾经有两个来自广东的举子,在清帝国首都北京发动了一次有十八省举人参加的运动,史称“公车上书”。更没...

评分

最后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个人觉得可能没有部分友邻所论只是为意识形态唱赞歌。相反,在全书最后一段,点出对李大钊那句“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反思,以及引用史华慈的话,再联系90年代...  

评分

最后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个人觉得可能没有部分友邻所论只是为意识形态唱赞歌。相反,在全书最后一段,点出对李大钊那句“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反思,以及引用史华慈的话,再联系90年代...  

评分

公元1995似乎是专门用作纪念的一年。媒体和公众喧嚣的是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和一个世纪前一种叫电影的东西的发明。在中国,尤其是在广东,好象没有多少人记得一百年前,曾经有两个来自广东的举子,在清帝国首都北京发动了一次有十八省举人参加的运动,史称“公车上书”。更没...

用户评价

评分

複印版。這書到最後感覺就是也不好說有多差,但也說不上有多好。整體脈絡比較清晰,但往細裡去邏輯卻比較混亂了,甚至有文字指代不清的情況(許是丟句漏印?)。思想上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處,但也不乏囿於意識形態教育之處。另外不同作者間立場和態度分歧的也太明顯了吧,或是同一作者人格分裂?比如前面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期以警示權威主義和思想獨斷的危險(也不忘明中暗裡點到文革)以及傳統斷裂導致的歷史文化價值陷落,與此同時最後一編的作者卻在毫無廉恥地為馬家意識形態大唱讚歌,唱到最後甚至忘記了傳統的政治中心主義在其中的顯現、影響,而傳統最深層次連續性或說傳統不間斷的影響不是才應該是這書本來的核心和主線麼。而且第三編感嘆號出現頻率激增,這到底是評述思想史,還是在傳教呢。。加上第三編槽點頗多,單獨抽出這編來看的話頂多2星。

评分

文风潇洒,论述到位,好评。不过三个部分风格差异挺明显的,儒学部分着眼点细且深入;佛学部分较晦涩,不适合无基础阅读;西学部分基本是从大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把握了“形势”而有些许“不近人情”(当然大概也是篇幅所限之故吧)。但没有盲目为某种思想倾向唱赞歌很值得好评,包括最后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总觉得最后一部分想写不少东西却被删改了。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书着眼点新颖,语言可读性强,论述客观。我不认为最后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唱赞歌,那么认为的人可能是没有了解马克思主义更可能是忽略了其现实意义。

评分

複印版。這書到最後感覺就是也不好說有多差,但也說不上有多好。整體脈絡比較清晰,但往細裡去邏輯卻比較混亂了,甚至有文字指代不清的情況(許是丟句漏印?)。思想上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處,但也不乏囿於意識形態教育之處。另外不同作者間立場和態度分歧的也太明顯了吧,或是同一作者人格分裂?比如前面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期以警示權威主義和思想獨斷的危險(也不忘明中暗裡點到文革)以及傳統斷裂導致的歷史文化價值陷落,與此同時最後一編的作者卻在毫無廉恥地為馬家意識形態大唱讚歌,唱到最後甚至忘記了傳統的政治中心主義在其中的顯現、影響,而傳統最深層次連續性或說傳統不間斷的影響不是才應該是這書本來的核心和主線麼。而且第三編感嘆號出現頻率激增,這到底是評述思想史,還是在傳教呢。。加上第三編槽點頗多,單獨抽出這編來看的話頂多2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