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马车之歌》真诚地面对钟浩东们那段曾经真实存在过却被刻意湮灭或扭曲的台湾历史,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台湾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在两岸历史的长河当中所站的时空位置,从而作出自我反省与批判。
蓝博洲
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一个客籍工人家庭。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
1883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87年初,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
主要著作:《寻找祖国三千里》(长篇小说,2010)、《藤缠树》(长篇小说,2002)、《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诞生》(长篇小说,2004)、《台湾好女人》(历史报道,2001)、《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历史报道,2001)、《幌马车之歌》(历史报导,1991)、《我们为甚么不歌唱》(五0年代白色恐怖纪录电影,1995)、《台湾思想起》四十集(五0年代白色恐怖纪录电视,1997 )。
获奖纪录:
一、1988年,报导文学«幌马车之歌»获洪醒夫小说奖。
二、1992年,«幌马车之歌»获选为「1991年<联合文学>十大好书第一名(作家票选)。
三、2001年,«台湾好女人»获«联合报»读书人年度十大好书奖。
四、2001年,«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获优良图书金鼎奖。
六、2002年,长篇小说«藤缠树»获«联合报»读书人及«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奖。
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了《幌马车之歌》,为了封面上的钟浩然,也为了蓝博洲。 我很不爱看别人送给我爹的书,尤其是蓝先生这种酒鬼。文字背后的那个蓝博洲身上有一种正义的冷峻,他的文字惊人的平静,感情的流露也是出人意料的节制。 避免悲情不是为了逃避问题,相反,是为了直...
评分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了《幌马车之歌》,为了封面上的钟浩然,也为了蓝博洲。 我很不爱看别人送给我爹的书,尤其是蓝先生这种酒鬼。文字背后的那个蓝博洲身上有一种正义的冷峻,他的文字惊人的平静,感情的流露也是出人意料的节制。 避免悲情不是为了逃避问题,相反,是为了直...
评分台湾民主血与骨——《幌马车之歌》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封底写着“给一切有理想的人”。锺浩东的故事,的确是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民族主义者,他和他的同志者的奋斗与牺牲,代表了20世纪中叶台湾人民革命抗争的民主史。 锺浩东(本名和鸣)大学期间即暂停学...
借自圖書館。不同敘述者的視角限制、身份立場、記憶年久失修……導致敘述時見參差。越接近事件發生的那一天,越成為無從靠近的漩渦;作者的聲音隱匿于眾人之中,鐘校長的身影像黃昏時分林蔭道上的幌馬車,消失在道路盡頭。腰封上偶像提及“重現歷史事件的‘不可’重現性”,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片頭侯導的序寫得好。
评分最近遇到的一个串
评分遥望
评分侯孝贤《好男好女》的故事原型,理想主义青年的吊诡悲剧。之前听了作者的讲座~纯粹的左派,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新文学史。
评分历史烟雾会随着时间更加浓重,好在有人在做各种努力,试图去找我们来时之路。《悲情城市》的历史原型,在各种记忆中蓝博洲试图拼写出台湾当年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年代的奋斗者们。我认同问题要回到问题产生的历史范畴中去解决,历史不一定能还原但不能任其失落,这种自我反省和批判对于这边的我们能拾回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