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礦庫工程分析與管理

尾礦庫工程分析與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冶金工業齣版社
作者:
出品人:
頁數:394
译者:
出版時間:1999-01
價格:27.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242288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尾礦庫
  • 尾礦
  • 礦業工程
  • 環境工程
  • 安全工程
  • 風險評估
  • 水利工程
  • 地質工程
  • 礦山工程
  • 工程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全書由十章組成,係統講述瞭尾礦的産生及其工程性質,尾礦庫場地

選擇、設計和方案評價,尾礦排放方法;介紹瞭尾礦壩靜力和動力穩定性

分析方法;著重闡述汙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係統中的遷移,酸性水的生成

和控製方法以及土地恢復工程。

本書可供從事尾礦庫工程設計、研究和管理人員參考,亦可作為環境

岩土工程專業的師生參考。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1礦物加工及其對尾礦的影響
1.1導引
1.2礦物加工過程
1.2.1采礦
1.2.2破碎、磨礦和選礦
1.2.3溶浸
1.2.4固液分離
1.2.5溶液提純與金屬迴收
1.3尾礦輸送與選礦用水返迴
1.4尾礦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1.4.1相關係
1.4.2毒性
1.4.3黃鐵礦氧化
1.4.4各種尾礦
1.4.5尾礦的分類
1.4.6尾礦廢水的分類
2尾礦的工程性質
2.1沉積特性
2.2密度
2.2.1原地密度
2.2.2相對密度
2.3滲透性
2.3.1各嚮異性的影響
2.3.2距排放點距離的影響
2.3.3孔隙比的影響
2.4變形特性
2.4.1壓縮性
2.4.2固結
2.5抗剪強度特性
2.5.1排水抗剪強度
2.5.2不排水抗剪強度
2.5.3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特性
2.5.4循環抗剪強度
3尾礦排放方式
3.1導引
3.2地錶排放
3.2.1擋水壩
3.2.2上升壩
3.2.2.1上遊壩
3.2.2.2下遊壩
3.2.2.3中心綫壩
3.2.2.4上升壩工程特性對比
3.2.3環形壩
3.2.3.1高濃度中央排放
3.2.3.2半乾性噴灑排放
3.2.4乾處置
3.3地下排放
3.3.1地下礦山充填
3.3.2露天礦坑排放
3.3.3專門掘坑排放
3.4深水排放
3.4.1深湖排放
3.4.2近海排放
4地錶尾礦庫選擇、設計及方案評價
4.1尾礦庫選擇因素
4.2Robertson初步評價方法
4.3尾礦庫布置
4.3.1尾礦庫布置型式
4.3.1.1環型
4.3.1.2跨榖型
4.3.1.3山坡型
4.3.1.4榖底型
4.3.2材料有效利用係數的概念
4.4水的控製
4.4.1正常流入量處理
4.4.1.1水平衡
4.4.1.2析例
4.4.2洪水處理
4.4.2.1設計準則
4.4.2.2控製方法
4.5滲漏控製
4.5.1滲漏控製目標
4.5.2墊層
4.5.2.1尾礦泥墊層
4.5.2.2粘土墊層
4.5.2.3閤成墊層
4.5.3滲流障
4.5.3.1截流溝
4.5.3.2防滲牆
4.5.3.3注漿幕
4.5.4滲漏返迴係統
4.6方案評價
4.6.1係統方法
4.6.2矩陣評價方法
4.6.2.1級序方法
4.6.2.2評分方法
4.6.2.3敏感度分析
4.6.24不確定性分析
5尾礦壩設計
5.1地下水位控製
5.1.1心牆
5.1.2排水帶
5.1.3尾礦的利用
5.2滲濾層的要求
5.3材料選擇
5.3.1天然土
5.3.2礦山廢石
5.3.3鏇流尾礦
5.4基礎條件的影響
5.4.1強度
5.4.2壓縮性
6尾礦壩的穩定性分析
6.1尾礦壩地下水滲流場分析
6.1.1尾礦壩與普通水壩流網型式的對比
6.1.2地下水滲流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6.1.2.1基本原理
6.1.2.2二維有限元方法
6.1.2.3三維有限元方法
6.1.3實用分析方法
6.1.3.1上遊型尾礦壩
6.1.3.2下遊型尾礦壩
6.1.3.3中心綫型尾礦壩
6.2孔隙壓力與超孔隙壓力
6.2.1孔隙壓力效應
6.2.2基本孔隙壓力問題
6.2.3孔隙壓力的估計
6.3邊坡穩定性分析
6.3.1尾礦壩穩定性分析的真確性
6.3.2極限平衡分析方法
6.3.3總應力分析與有效應力分析的對比
6.3.4尾礦壩的分析條件
6.3.4.1初期壩施工結束期
6.3.4.2分段施工期
6.3.4.3長期穩定滲流條件
6.3.5可靠性分析方法
7尾礦壩的地震穩定性分析
7.1導引
7.2地震參數
7.3地震危險性分析
7.3.1曆史地震方法
7.3.2確定性方法
7.3.3概率方法
7.3.3.1分析方法
7.3.3.2極值理論的應用
7.4設計地震的選擇
7.5砂土對循環荷載的響應特性
7.6地震穩定性分析
7.6.1基礎振動液化的判彆
7.6.1.1經驗方法
7.6.1.2總應力方法
7.6.1.3簡化總應力方法
7.6.1.4有效應力方法
7.6.2壓密壩或粘土壩的分析
7.6.2.1擬靜力方法
7.6.2.2變形方法
7.6.2.3動力分析方法
7.6.3未壓密尾礦壩的分析
7.6.3.1經驗評價方法
7.6.3.2簡化的液化分析方法
7.6.3.3擬靜力方法
7.6.3.4動力分析方法
8滲漏分析與汙染物遷移
8.1導引
8.2滲漏效應的影響因素
8.2.1尾礦特性
8.2.2滲流體係
8.2.3地質結構
8.2.4工程因素
8.2.5地球化學
8.3汙染物遷移
8.3.1遷移與遷移率
8.3.2毛細作用
8.3.3溶解與沉澱
8.3.4吸附-離子交換
8.3.5生物過程
8.3.6地球化學障
8.3.7嚮周圍土壤的遷移
8.4研究方法
8.4.1水文地質研究
8.4.2地球化學研究
8.4.2.1實驗室研究
8.4.2.2分布係數的估計
8.5估計滲漏和遷移的方法
8.5.1集總參數方法
8.5.1.1尾礦庫水平衡
8.5.1.2部分飽和帶的蓄水
8.5.1.3鹽分平衡
8.5.1.4中和能力
8.5.1.5衰減距離
8.5.2解析方法
8.5.2.1Darcy定律
8.5.2.2一維部分飽和滲流
8.5.2.3水堤方程
8.5.2.4遷移預測
8.5.3數值方法
8.5.3.1數值方法與模型
8.5.3.2應用
8.5.3.3實例
9酸性水的生成與控製
9.1問題
9.2酸性水的生成
9.3生物氧化過程
9.4酸性水的預防和控製
9.4.1限製氧
9.4.2限製水
9.4.3分離齣硫化物
9.4.4還原三價鐵
9.4.5控製pH
9.4.6采用殺菌劑
9.4.7控製粒度
9.4.8控製溫度
9.5酸性水的指示器
9.6酸性水的預測
9.7酸性水的處理
9.7.1沉澱方法
9.7.1.1中和-沉澱
9.7.1.2硫化物沉澱
9.7.1.3汙泥的絮凝
9.7.2硫代鹽氧化
9.7.3超濾、微濾和反滲透方法
9.7.4褐煤吸附
9.7.5離子交換
9.7.6生物學方法
9.7.6.1泥炭地吸附
9.7.6.2生物吸附
9.7.6.3生物控製
9.7.6.4微生物縴維素降解
9.7.6.5生物障
10閉庫與恢復工程
10.1導引
10.2恢復工程的目標
10.2.1長期壩體穩定性
10.2.2長期浸蝕穩定性
10.2.3環境汙染控製
10.2.4土地有效使用
10.3穩固、固化與恢復方法
10.3.1概述
10.3.2岩土覆蓋
10.3.3堆肥覆蓋
10.3.4濕地覆蓋
10.3.5水覆蓋
10.3.6化學穩固與固化
10.3.6.1化學穩固
10.3.6.2化學固化
10.3.6.3地質聚閤物
10.3.7植物覆蓋
10.3.7.1植物生長的環境因素
10.3.7.2植物種的選擇
10.3.7.3再植被的程序
10.3.7.4鷹橋鎳礦植被試驗
10.4可能的閉庫方案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