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院文学系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87年毕业于巴黎第三大学;1987年至今于北京电影学院任教;199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主要作品:《巫山云雨》,1994年,故事片,演员;《电影摄影入门》,1997年,书,译者;《家在北京》,2000年,纪录片,导演;《中国日志》,2001年,纪录片,导演;《一个人的影像》,2003年,书,作者;《汉字》,2003年,纪录片,导演;《看不见的影像》,2004年,书,作者;《颐和园》,2004年,故事片,演员。
本书不像是评论,像是一部电影中的电影。一部来自电影又走向电影的书,一些制造影像又窥视影像的文字。本书从电影的深处入手,在评析电影的同时,又加入了剧照和作者的感觉在其中。与其说是一部评论集子,远不如说是一本电影笔记。这些电影像是地下电影,关注的人奇少无比,一些出自地下电影人的作品。一个摄影师,一个导演,几个性情中人便组成了一个班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探索……...
一本并非单纯的影评性质的小书,随性如随笔一般的评论。更多的是自我经历与电影的结合。有赖于作者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同样经历的时间段。 除了影评,更为吸引我的大概是一些有的没的的文字,比如《苏州河》里提到电影人对于拍摄与剪接的态度,或者是《鬼子来了》中对于为何会被...
评分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这是一本回顾1990以后大陆拍摄的长剧情片的书,并且大都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得到公映的作品。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被阅读的必要性:一是,我们无从了解的一些故事,需要听作者去说,那个时代如何,导演如何,背景怎样,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另一个原...
评分从事电影周边的工作已经数年,但是我自认为对于电影依然是一无所知。或者说,仅仅只是对于体制内的电影略知皮毛。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了解了电影的另一面——地下电影。 张献民的《看不见的影像》一书,是一本关于“地下电影”的著作,然而,作者没有使用“电影”一词...
评分文/风之影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禁片”的书,不过,作者无意做一本“禁片大全”,而只是选择性的从1992到2002左右的时间里选择了一部分电影来讲述,基本上是每年挑选一部来写。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在时间上的跨度虽然不大,但也可以算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上个世纪九...
评分从事电影周边的工作已经数年,但是我自认为对于电影依然是一无所知。或者说,仅仅只是对于体制内的电影略知皮毛。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了解了电影的另一面——地下电影。 张献民的《看不见的影像》一书,是一本关于“地下电影”的著作,然而,作者没有使用“电影”一词...
那些被禁的影片,可是这世间又有多少事情是被禁止的啊!
评分90年代的禁片展,张献民极有情怀的诗意文字,结合那一些拥抱着才华消失、消磁的影人和作品,电影作为一种个体表达,虽令人无尽感慨,也赋予其尊严。现在想想,那些被禁的影片根本不是因为它是毒草,现在电影的毒大多了。它们被禁不过是因为丰富、独特、关注角落或边缘,它们只是不许被言说、传播,却从来没有否认过它们作为艺术的价值。所幸有张献民这等辛辣之人为其做传。4-7,4.7读毕。
评分几年前和作者有过一饭之缘 印象中话不算多 有点倦态
评分90年代的禁片展,张献民极有情怀的诗意文字,结合那一些拥抱着才华消失、消磁的影人和作品,电影作为一种个体表达,虽令人无尽感慨,也赋予其尊严。现在想想,那些被禁的影片根本不是因为它是毒草,现在电影的毒大多了。它们被禁不过是因为丰富、独特、关注角落或边缘,它们只是不许被言说、传播,却从来没有否认过它们作为艺术的价值。所幸有张献民这等辛辣之人为其做传。4-7,4.7读毕。
评分读完之后马了大一堆电影,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孤陋寡闻了,对于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地下电影涉猎太少。张献民文笔挺好的,文风阴柔,讽刺到位,比喻贴切。最喜欢冬春的日子和动词变位两篇,让我对于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八九年那件事硬生生将他们从青春中拽了出来,此后流离失所寸步难行。如今读这本书挺唏嘘的,里面张献民调侃道十三年后也就是二零一七年,我,读者,这本书都腐朽了。而我读完是二零一九年,离文章里两千年初已经很遥远了,现如今再也难有当年那样透露着生猛怪异虚无实验阴冷的片了,我认为那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