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禾,199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90-2001年任伯剋利加州大學比較文學係和東亞係跨係教授及講座教授(Magistrett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現任由執根大學比較文學係和亞洲語言文化係跨係教授及講座教授(Helmut F.Stern Professor)。1998-2000年任全美文學理論書奬(韋勒剋奬)和文學史書奬(列文奬)兩項大奬評委,現任美國比較文學協會董事。1997年獲美國學界、藝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古根漢奬。英文學術著作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學齣版社,1995年),Token of Exchange(杜剋大學齣版社,1999年),即將齣版有Semiotics of Empire哈佛大學齣版社),中文著作有《語際書寫》(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持燈的使者》(編輯,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1年)。
跨語際實踐的研究重心並不是技術意義上的翻譯,而是翻譯的曆史條件,以及由不同語言間最初的接觸而引發的話語實踐。總體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詞語、新意義和新話語興起、代謝,並在本國語言中獲得閤法性的過程。
我在本书提出“跨语际实践”的概念,目的在于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文字的交往形式究竟有哪些可能性。 ——《跨语际实践》 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旧有的说法大概是这几种 1.影响与被影响。西方的入侵一方面使东方经受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让东方有了发展和进步的...
評分When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were obsessed with whether the Ming-Qing China had “the” modernity, or “a” different modernity (e.g., the impact-response debates initiated by Fairbank and Levenson, the public sphere discussion based on Habermas wi...
評分令人惊喜的一本书了! 中西方在二十世纪初的历史性交往的研究落实在语言世纪的领域里,由于中国现代知识传统创始于对西学的翻译、采纳、盗用,中西方交往的研究通常以翻译为起始点。很早就想考察译介过程中,新词语、新意思和新话语的产生和代谢,是如何进行和发生的,这本书中...
評分令人惊喜的一本书了! 中西方在二十世纪初的历史性交往的研究落实在语言世纪的领域里,由于中国现代知识传统创始于对西学的翻译、采纳、盗用,中西方交往的研究通常以翻译为起始点。很早就想考察译介过程中,新词语、新意思和新话语的产生和代谢,是如何进行和发生的,这本书中...
非常深刻
评分很好的書,佩服
评分對我的研究啓發很多
评分對我的研究啓發很多
评分15PEAC005, S2W4。一天讀完直接爆炸,對這種術語密佈的書愛不起來。討論中國文學話語是如何“現代”“西方”的閤法化的,以及現代話語建構是如何在翻譯中生成的(翻譯毀瞭,應該需要重讀)。#壹柒讀#019 #SOAS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