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着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讀了《巨流河》,很沒出息地承認印象最深的是齊邦媛和張大飛的故事。高三選歷史,最不喜歡的部份是中國近代史,因為太複雜、太屈辱,因此我不能記全齊邦媛年輕時‘逃亡’的路線,但我記得那時國人在國破家亡時的無助憤怒和無處可逃的絕望。難以想像海峽對岸的這位耄耋老...
评分七老八十的时候回头看,曾经在意的事烟消云散,曾经在意的人踪迹杳渺,爱恨弹指一挥间,也许我们终于会赞成:每次告别都是一次微小的死亡,或者至少,是对于死亡的预习。 一直对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抱有很浓厚的兴趣,时局推着你在动,每一个微之又微的选择都是牵一发动全局,...
评分 评分 评分我自觉书读太少,所以近来在赶路的同时从不往回翻看。《巨流河》是个例外,忍不住看了第二遍,而且看一次哭一次,不是看到某处动情地哭,而是合上书,默默地,无言地静静流泪。 这本书有点齐邦媛自传的味道,按时间和主题梳理了从出生到晚年的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中间偶有...
太多的动荡青春、太多的国恨家仇、太多的政治斗争、太多的内疚苦楚 、太多的命运捉弄,在时代的大环境中无力反抗,以致憾恨终生,只能在生命的巨流河里归于平静。从个人家庭的角度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另一面。
评分前半段讲辗转于战火纷飞中很令人动容,是我心目中那个年代的样子;反倒是躲去台湾后的国民党专制教育等等让人唏嘘,不愿意细读
评分前半段讲辗转于战火纷飞中很令人动容,是我心目中那个年代的样子;反倒是躲去台湾后的国民党专制教育等等让人唏嘘,不愿意细读
评分不知是否因身在异乡,读时忍不住潸然泪下。有些话无法说,那就多找机会正视那些历史吧。存在的无法篡改。
评分本书分为两本:《我的父亲齐世英》和《我的爱人张大飞》,什么嘛。就跟亲人是名人写的流水账一样没什么好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