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嚴曉星,江蘇南通人。現從事報紙副刊編輯工作。著有《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條暢小集》、《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曆史與文獻叢考》、《古琴史事摭談》(將齣版),編有《人書俱老》、《和而不同》、《孫子二十講》、《大傢國學•金剋木捲》、《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與古琴相遇》(將齣版)、《徐立孫先生琴學著作集》(將齣版)、《梅庵琴派史料》(將齣版)等。
本書搜集瞭民國時期以白話文寫就的關於古琴的隨筆十一篇,作者有作傢、學者、琴人陳西瀅、李濟、周作人、莊劍丞、辛豐年等。這些文章記述人事,論說琴樂,齣入今昔,參差可喜。由於散落各處,多為重新挖掘麵世,過去未為古琴愛好者及研究者所重視。文言文及研究性文章,則不在本書體例之內。
书中有多处错误,不知是否有勘误? 列举几个前面看到的: 《友琴四话》中,38页,,苏轼应为字“子瞻”,文中误写为“子曕”; 同《友琴四话》第40页,应为“得道陈抟仙翁”,误写为“陈搏”,推测应是与抟的繁体字“摶”相混淆。 诸如此类,可能是在将原文从手写稿进行电子化...
評分书中有多处错误,不知是否有勘误? 列举几个前面看到的: 《友琴四话》中,38页,,苏轼应为字“子瞻”,文中误写为“子曕”; 同《友琴四话》第40页,应为“得道陈抟仙翁”,误写为“陈搏”,推测应是与抟的繁体字“摶”相混淆。 诸如此类,可能是在将原文从手写稿进行电子化...
評分书中有多处错误,不知是否有勘误? 列举几个前面看到的: 《友琴四话》中,38页,,苏轼应为字“子瞻”,文中误写为“子曕”; 同《友琴四话》第40页,应为“得道陈抟仙翁”,误写为“陈搏”,推测应是与抟的繁体字“摶”相混淆。 诸如此类,可能是在将原文从手写稿进行电子化...
評分书中有多处错误,不知是否有勘误? 列举几个前面看到的: 《友琴四话》中,38页,,苏轼应为字“子瞻”,文中误写为“子曕”; 同《友琴四话》第40页,应为“得道陈抟仙翁”,误写为“陈搏”,推测应是与抟的繁体字“摶”相混淆。 诸如此类,可能是在将原文从手写稿进行电子化...
評分书中有多处错误,不知是否有勘误? 列举几个前面看到的: 《友琴四话》中,38页,,苏轼应为字“子瞻”,文中误写为“子曕”; 同《友琴四话》第40页,应为“得道陈抟仙翁”,误写为“陈搏”,推测应是与抟的繁体字“摶”相混淆。 诸如此类,可能是在将原文从手写稿进行电子化...
沒幾篇寫在古琴點子上。編者腦殼有包,以古琴之名,所選不是對琴人有益的文,一看就不懂琴,瞎編,最後周作人那邊簡直就是黑古琴的。
评分有點意思,知堂的文章實誠的讓人哈哈哈~~
评分有點意思,知堂的文章實誠的讓人哈哈哈~~
评分讀過的不多的海豚書館裏最好的一本,勉強點算是民國的樂評文字一類吧?文人雅士寫起來,與今天沒有門檻的樂評人高下立分。
评分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算是冷門,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選入的幾篇有關古琴的文章也是風格主題各異, 反而更顯齣古琴在文化語境中的蕭條。但終究這樣的關注又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謂不絕如縷,就是這個意思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