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本雅明 摄影 艺术 艺术批评 瓦尔特·本雅明 德国 美学 艺术哲学
发表于2025-02-12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什么是'灵光'?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文学家和哲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早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他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为他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许绮玲,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糖衣与木乃伊》。译有《明室:摄影札记》,《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林志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与艺术语言体系博士。译有《物体系》、《古典时代疯狂史》、《说故事的人》、《布尔迪厄论电视》。
此时此地。
评分买了才发现这就是John Berger写Ways of Seeing时参考最多的那篇文章. 灵光的这个翻译真好, 不仅仅限于美学艺术, 生活中/自然中的好多东西都是有灵光的, 而他们的灵光也慢慢没了...未来是属于业余者的...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评分我所理解的“灵光”也许是一种“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来源于艺术作品所基于的现实(自然之物或社会环境),也来源于艺术家个体的差异,还来源于艺术作品相对于时间空间的唯一性——能看到真迹的人永远是小部分。而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使得这种灵光消失了——摄影可以很好地复制自然之物与社会,相比于绘画,摄影的创作痕迹小了许多,而工业化的艺术品复制使得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欣赏艺术。这些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多地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它更多地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而如电影这样的艺术作品更是将工业机械时代所特有的对艺术的控制力表现地淋漓尽致。艺术最终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褪去了其神秘感,褪去了灵光,而变成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PS.本雅明从机械复制时代最后拐到法西斯主义的艺术政策感觉略微突兀。
评分东讲一下西讲一下的 看到大师的论文也写得这么没头没尾 不禁觉得一丝快慰
评分翻譯得一般。
本雅明在艺术评论史上具有相当地位,所以俺们干这行的不得不读此书。本书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章是《摄影小史》,论述摄影从诞生到作者那个时代的摄影史。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观点是十分具有建设意义的。所谓“灵光”,大约是指传统美学和艺术,摄影和电影出现后,由...
评分1839年,达盖尔用上了碘化银的铜版置于暗箱内,曝光后,得以将浮动的镜像固定下来,摄影术问世。摄影发明之后,陷入争议之中长达百年之久。争议的思想渊源在今天看来近乎腐朽。 “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类发明的机器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留住影像,就是亵渎神灵”、...
评分早上重新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不知怎么回事这次看的时候总让我想起桑内特的「肉体与石头」----大概一个假期都在看这本的关系吧。 两者相似之处相当明显,都在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感知、感受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其他事物(「机」中是艺术品、「肉」中是城...
评分关于aura一词的译法。现在比较公认的是三种译法:“灵晕”、“光晕”和“灵光”。其中张玉能老师认为翻译成“光晕”最好,理由是可以准确地体现出机械复制时代以前的艺术品的“本真性”和“神秘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觉得aura更应该翻译成“灵光”。因为它能同时兼顾神学...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