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第7卷)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王小波生前最后一封电子邮件是发给在美国的刘晓阳的,内容是告诉他自己要出一本杂文集,他在邮件中写道:“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
评分王小波老师1995年发表的文章《花刺子模信使问题》里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中亚古国花刺子模有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群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
评分王小波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整本书看下来你会发现王小波不少想法都有点偏激,但都非常新奇,你没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类似的想法,语言也没这么犀利。他的想法能激发你新的思考,很有启发性。 看书途中我做了不少笔记,发现王小波很敢...
评分王小波生前最后一封电子邮件是发给在美国的刘晓阳的,内容是告诉他自己要出一本杂文集,他在邮件中写道:“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
评分王小波老师1995年发表的文章《花刺子模信使问题》里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中亚古国花刺子模有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群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
把单篇文章拿出来都能读得很有趣,诚如王小波自述的黑色幽默,肯定能看到笑点,也能感受到时刻提醒自我理性的辛辣讽刺。云南插队的经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而借由文字驳斥撒癔症有痰气的迷信,提倡科学理性的立场尤其鲜明,这是我推崇的。 只一点不解,几乎每次引观点论述时必要提及「罗素说」,而反面观点都是来自孔孟程朱,尤其是孟夫子中枪无数。看起来有种从一个极端蹦到另一个极端的担忧。毕竟那几位老先生传道立书时不知被后世用作他途,更何况一些真性情的偏激,全盘批判恐是不妥。 读了末了几篇小波写的书评,多是挑毛病为主,尽管找词回拉赞扬,但语气该不会去。由是,我也有了足够底气来挑挑骨头。
评分我发现我对文学一点点兴趣都没有,哪怕是几乎都跟文学没有关系的杂文随笔之类。我没觉得作者深刻犀利幽默,只看见对自己理性的不理性的鼓吹。
评分很多故事都很逗,喜欢他的风格。一同事问我,你才开始看王小波啊?我羞愧得很。其实看王小波还是因为李银河,这一想,更羞愧了。
评分可爱的老头纸~酸酸样~~~啧啧~
评分读过之后,我见“生活”二字,总是带着些戏谑瞪着我。 好的作品总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十多年过去了,世情并无多大变化,反倒衬托得本作越发的振聋发聩,对王小波是种荣耀,对于我等却是种悲哀。 是的,并不深奥的常识,居然要反复强调,却仍然得不到普及,可能我们根本就是生活在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里面吧。 这本书不可能只读一次,它可以教会你很多,其中沉默,大抵就是揣着聪明,瞪大着眼睛,装糊涂。也许就如小波所说,人不能总这样一本正经,偶尔看看别人扯淡,也是一种调剂。 当然,他不是在扯淡。 而此刻说着这些的我,正在KTV里努力开心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