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
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
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很久没有读的这么酣畅如痴若渴的书了。一直被吸引着要读下去。无论是主人公的故事,还是alain的哲思。这本书从传记角度透视人生。人生这个大主题如多棱镜,有不同的面。alain这里选了传记。既有趣又思辨。alain注意到了人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细节背后的原因。反正看完之后我知道,...
评分中英双语版的书。 看书的时候心里同构感觉明显。 看序和编后的时候感觉不对味。 翻译还是逊色了点,没有进去。 语言与人生,不能够从这样的书里得到理性感受。 维特根斯坦的书也不是人人能读的。 所以据说“亲吻与诉说”的第二种翻译方法是“背叛承诺”。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承认有些吃力,一是因为作者广泛的各学科知识的星罗棋布,而是作者灵活得一直在跳跃的思维。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译本的语言并不够流畅,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译者似乎也没有完全吃透阿兰的心思。太难翻了,也太难懂了。不仅仅是译者会在作者急速变幻的思...
评分看了《旅行的艺术》后开始看《亲吻与诉说》。。我得到的是一切我所涉及不到的知识,还有很多已经懂得的观点,但是却表达不出的话。看了书,除了对很多观点有很大的认同,其他的只是无尽的抄笔记,也包括那些注释,因为我可以从中扩展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至于故事的情节,是...
评分学校图书馆借的,6月1日看的,李欣频老师推荐的。 两岸都出了他的书,只是译名有些出入。确实是位才子,很博学。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在小说中加入许多人家未必知道的东西。 很博学,我承认。才子,我也承认。但看多了,也就觉得:老套路,没心意。 8.6.8晚写于外公家
“人渴望被了解,可又惧怕被人彻底理解,这大概可算是人性的一大悖论。”这是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这本书便接触到的有趣观点。德波顿的文字充满哲学的思辨性,在巧妙的举例中将人性讲得透彻。虽然仅仅看了序言,已经被深深吸引。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可事实是我们多处于对他人的冷漠状态。让我深以为然。自私是多么无趣的一个东西呀,阻碍我们理解他人,让我们的眼里只有利益,而忽视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文中说到,“传记关注的是非凡生命,它所掩盖的则是任何平凡生命的非凡之处。”举了一个年长者临死之前希望找人倾诉自己的一生,却只得到护士不耐烦地离去的结果。最后他只好离开这个世界,留下一堆没有标记的旧照片。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像伟人一样,有个作家撰文记录你的一生。我们错过了很多人的故事。所以我想,
评分这本书翻译的不好,读起来很不顺畅.德波顿的这本书也比较沉闷,少了其他几本书里的俏皮.另外内容有点混杂,不如其他几本那么清晰.
评分佛洛伊德是多么的希望人类可以相互理解。
评分怎么觉得这本书写的有点松散,看的时候老走神
评分怎么觉得这本书写的有点松散,看的时候老走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