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亞洲

中國與亞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作者:龐中英
出品人:
頁數:254
译者:
出版時間:2004-11
價格:2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681520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中國
  • 亞洲
  • 國際關係
  • 地緣政治
  • 曆史
  • 文化
  • 經濟
  • 戰略
  • 區域研究
  • 外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洲是一個多樣性突齣的地區,許多人們,特彆是那些西方中心主義者,嚮來把亞洲隻當作地理概念,或者頂多認為亞洲是“非西方”的。本書試圖從宏觀的國際關係學角度思考亞洲。

亞洲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亞洲是大陸(亞歐大陸)的亞洲,亞洲也是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亞洲。筆者定義和理解的亞洲是一個寬泛的和包容性的概念。

亞洲仍然處在現代’民族主義而非“後民族主義”的時代。所以,在觀察、研究和評論亞洲時,國傢行為體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對象。這些年來,一些與亞洲經濟、政治、安全、文化息息相關的主要國傢(並不一定按照領土麵積和人口多寡來決定其重要性),例如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甚至歐洲聯盟等,都進入瞭我的視綫。

盡管如此,亞洲是一個不斷變化、變化巨大的地區。這個地區是全球化(全球進程)最重要部分。上述國傢行為體,也都是全球化最主要的一種行為體。全球化的結構和過程在亞洲錶現比較明顯。例如地區主義或者新地區主義也在發展中。觀察、研究和評論亞洲,就必須認識它的結構和過程。 今日的亞洲,是由一係列問題組成的,舉凡政治、經濟、安全、外交,各種問題成堆,而且它們中的許多都是牽涉世界趨勢演變的重大問題。觀察、研究和評論亞洲,有必要從問題視角齣發,總是具有問題意識。

亞洲到底嚮何處發展,是許多人十分關心的。這些年來,筆者的一個重點也是亞洲的趨勢,特彆是東亞的基本趨勢。

中國是亞洲的中國,觀察、研究和評論亞洲,離不開中國。中國的變化影響著亞洲的演變。筆者總的看法是,中國的自身變化正在對亞洲産生著前所未有的影響,而亞洲的變遷則是中國變化的一個因素。在這個情況下,中國需要重建其與亞洲的關係。中國必須在亞洲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根據上述思路,本書的安排主要由五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對一些重要國傢的一些觀察,第二部分涉及亞洲的結構和過程,第三部分主要探討亞洲存在的一些問題,第四部分關注主要的亞洲的趨勢,最後則迴歸中國關切。

本書是觀察性、學術性和評論性三種文體的一個綜閤,是這些年來筆者國際問題研究的一個結集。其中的多數內容都公開發錶過,但有些內容則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麵。對亞洲觀察總是我對國際問題研究的第一步,然後是深入的專業研究。我的國際評論,都盡可能地希望建立在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

著者簡介

1985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係、北京師範大學世界經濟學專業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國際政治學專業)。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經濟係和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長期從事國際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工作多年。1999-2001年為中國駐印度尼西亞使館政務外交官。在國外多個機構做過訪問學者,為埃及開羅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訪問學者、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戰略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英國華威大學全球化與地區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還多次學術訪問歐盟,以及美國、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傢。

圖書目錄

自序
一、亞洲和超越亞洲的國傢觀察
(一)印度
(二)日本
(三)韓國
(四)印度尼西亞
(五)美國
(六)澳大利亞
二、亞洲的結構與過程
(一)APEC高峰會議:經濟與外交並重
(二)把上海閤作組織建立在新地區主義的基礎上
(三)經濟共同體加安全共同體―東盟在“危機
探索重新定位
(四)中國、日本和東盟-―新興的“三邊互動”及其
不為人重視的地區意義
(五)六方會談基礎上建立東北亞地區安全製度?
(六)東北亞外交動嚮耐人尋味
(七)亞洲安全體係的建構與歐洲的作用―對亞
安全關係的一個評論
三、亞洲的問題
(一)朝鮮問題
(二)亞洲的兩個核問題:相關性和演變趨勢
(三)危險的南亞“核政治”玩弄
(四)環境問題
(五)非傳統安全問題
四、亞洲的趨勢
(一)地區主義、地區化和國際關係的大轉變
(二)東亞政治發展的成就和問題
(三)東北亞的結構、趨勢和治理
(四)“未來的震蕩”:展望東亞的趨勢
(五)危機和轉變-―東亞的新地區主義

五、中國與亞洲
(一)亞洲是中國國際戰略的長期重心
(二)歐亞大陸與中國
(三)探索中國與亞洲關係的新模式
(四)中國追求亞洲版“門羅主義”?
(五)在世界上找市場與找能源
(六)從馬六甲海峽到颱灣海峽:不僅是傳統的地緣政治
(七)改革的轉機―從國際政治角度對“非典”的思考
(八)中國與印度:國傢比較和為什麼比較
(九)中日關係:怎麼扭轉“經熱政冷”?
(十)中日關係進人非傳統因素主導的時代
(十一)建設中國與亞洲、中國與世界的價值關係
(十二)“新亞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作為
(十一三)“世界大國”與“正常國傢”―論中國的世界
觀重塑
(十四)“崛起”與“和平”或者“和平”與“崛起”一一關
於“和平崛起”的理論化問題
(十五)五個W和一個H:關於中國“和平崛起”命題
必須迴答的基本問題
(十六)中國應汲取歐盟“和平崛起”的經驗

附錄:部分訪談和演講錄
(一)《再造中國與亞洲的關係》
(二)《把危機變為契機》
(三)《中國亞洲外交的更新》
(四)《機製化來之不易,駁斥“六方會談無用論”》
(五)《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非常清晰

评分

非常清晰

评分

非常清晰

评分

非常清晰

评分

非常清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