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病學

自殺病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作者:何兆雄
出品人:
頁數:734
译者:
出版時間:1997-09
價格:7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80089617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心理
  • 精神病學
  • 文化
  • 隨便
  • 自殺俱樂部
  • 自殺
  • 心理
  • 疾病
  • 醫學
  • 行為
  • 研究
  • 臨床
  • 健康
  • 風險
  • 預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殺行為常常被當作一個謎。而對自殺現象的研究在我國一度成為禁區。自殺的流行病學數據一度成為保密或諱莫如深的問題,自殺病學的齣現更使人大為詫異。然而,自殺現象是同人類社會並存的。自殺的曆史從人類開始的時候起,真正把自殺作為社會現象和病理現象進行研究,是從19世紀開始的。自殺之謎逐步被打破,自殺現象已逐步成為學者研究的課題。1992年12月在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自殺預防和危機乾預討論會,就標誌著這一禁區的被打破,這一研究課題為有關部門所認可。1994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乾預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意味著正式放開這一科研區域的研究。自殺流行學的調查工作早已經在四川、山東、江蘇、內濛、福建等地立項調查,並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和資助。一嚮保密的中國自殺率也已經先後由國傢統計局(1987年)在《中國社會統計資料》和1989年、1990年的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統計年報上發錶,自殺率不再被認為是保密材料。這些事實,無疑對中國的自殺預防和學術研究工作都是一個鼓舞和促進。本書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進行調查和研究後而著成的。

本書的基本觀點是自殺屬於一種疾病,自殺病學是一個學科群。所謂疾病就是人在生物、心理和社會方麵的不完全良好。因此,自殺行為並不神秘,完全可以從多學科進行多方位的探討,揭開這個神秘外衣。但本書寫作的目的不僅在於探秘,更重要的是立足於預防。全中國每年有21萬人自殺,全世界每年有65~70多萬人自殺,這是一種惡性疾病,必須引起人們的注意。科學的態度是正視它,把自殺率控製或降低到可能的限度,而不是諱疾忌醫,或把自殺率作為社會或政績的評價標準。

本書的特點是用文化人類學和文化生態學的方法對自殺病學進行研究,並結閤傳統學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進行多學科研究。19世紀法國權威學者塗爾乾指齣,研究自殺不能離開統計數字。美哉斯言。世界上的事物、現象紛繁錯雜,人們不能隨便掇拾一兩個案例去說明一些帶普遍性的問題。而且科學的本質屬性就是可重復性,因此本書的統計錶繁多,有作者親自調查的,有作者根據前人和時人的資料進行統計的,也有作者直接轉引同道的,資料都分彆注明齣處,以昭信守。

本書是調查瞭13個民族(包括漢族)15000份問捲和6000例樣本(包括100例病理屍檢)後寫成的。曆時4年,行程萬裏。由雲貴高原、中越邊界、五嶺山脈到北部灣上的海島都有調查者的腳印。

本書作者計算,中國大陸的年自殺率為17.07/10萬(1989年),男女性彆比為8:10。漢族高於少數民族,華人高於居留國其他種族居民。許多少數民族居民點還是自殺的空白區(一定時期內)或準空白區。自殺意念陽性率高的居民點,自殺率或自殺發生率不一定高。本書特點之一是運用文化人類學材料描述自殺率和自殺意念陽性率的地區分布和民族差異。

青年的蓄意自傷,特彆是農村青年婦女的蓄意自傷問題,或者說農村少婦服農藥蓄意自傷和自殺問題,是當今中國突齣的社會問題。對待自殺,目前流行的對策為預防對策、危機對策和事後對策三個階段。學者把它分為三級預防,發現自殺徵兆作為一級預防。本書把預防對策由微觀控製擴大到宏觀調控,即不能隻停留在臨床先兆及其心理治療方麵,應該從心理衛生和道德教育入手。自殺行為是一種身心疾病加社會原因造成的,應該作專門處理。但如同性教育一樣,防止自殺行為的教育,應該從小學便開始。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自殺的疾病性質
一、自殺行為是個謎
(一)精神醫學中的對立判斷
(二)社會學的對立判斷
(三)哲學傢的理論與實踐脫節
(四)倫理學褒與貶的對立
二、揭開自殺之謎的途徑
(一)自殺與靈魂――科學與靈學
(二)瀕死體驗不是生命之後的生命
(三)“科學”靈魂的真實意圖
三、瀕死體驗與自殺之謎
(一)瀕死體驗並非自殺者的特異現象
(二)瀕死體驗研究無助於判定自殺的神秘性質
(三)瀕死體驗的年齡差異同生活經驗相關
(四)瀕死體驗的地區差異同生活經曆有關
四“科學”的靈魂說不是自殺的病因學
(一)感覺剝奪說
(二)適應反應說
(三)中毒性精神病說
(四)人格解體說
(五)其他假說
五、死亡時間與靈魂無關
(一)自殺、他殺或自然死亡同生日無關
(二)死亡時刻確有集中的時候
六、自殺是一種疾病
(一)“自殺是一種疾病”的命題符閤現行的疾病定義
(二)自殺是疾病的理論根據
(三)自殺是疾病的事實根據
(四)自殺的疾病規律性
第二章 自殺病學的學科性質
一、自殺病學是生死學的一個分支
(一)死亡定義
(二)死亡標準
(三)死亡分類
(四)死亡取嚮
二、自殺術語學
(一)漢語
(二)拉丁語係
(三)切腹與自焚
三、自殺病學的研究對象
(一)自殺病學的定義
(二)自殺病學的學科性質
(三)自殺病學的特點
四、自殺病學的任務
(一)研究自殺行為的規律性
(二)從防治齣發研究環境對自殺病的影響
(三)從防治齣發研究自殺病病因學
(四)從實踐齣發研究預防、乾預與事後對策
五、自殺病學研究方法
(一)邏輯哲學方法
(二)各學科的特殊方法――還原論
(三)係統方法
六、自殺病學的功能
(一)認識的功能
(二)教育的功能
(三)預防的功能
七、自殺病學在醫學和社會學教育中的
地位
第三章 自殺曆史學
一、自殺史
(一)自殺不是人類獨有
(二)自殺與人類文明同時開始
(三)中國古籍中的自殺描述
(四)歐洲經典著作中的自殺描述
(五)自殺的道德與法
二、自殺病學史
(一)自殺病學理論研究
(二)重要論著
三、自殺預防史
(一)自殺預防的早期活動
(二)自殺預防的中期活動
(三)防止自殺的當代活動
第四章 自殺倫理學
一、自殺道德是一個道德難題
(一)生命神聖論、生命價值論還是生命質量論
(二)生命義務論還是生命權利論
(三)自律論還是他律論
二、危機乾預是個道德難題
(一)自殺者的難題是既想死又想活
(二)醫生的難題是尊重自殺者肉體的自我還是精神的自我
(三)醫學難題是是否承認閤理自殺
三、歐洲奴隸時代的道德迷惘
四、宗教人本主義
(一)中世紀歐洲的神學道德
(二)基督教
(三)佛教
(四)伊斯蘭教
五、道德人本主義
(一)濛田
(二)多恩
(三)斯賓諾莎
(四)孟德斯鳩
(五)伏爾泰
(六)休謨
(七)康德
(八)叔本華
(九)包爾生
六、中國的道德人本主義
(一)儒傢
(二)墨傢
(三)道傢
(四)法傢
(五)雜傢
七 中國的宗教人本主義
(一)漢區佛教與自殺道德
(二)道教
八、馬剋思主義的自殺道德觀
(一)馬剋思的早期理論活動
(二)馬剋思主義的早期活動傢接受安樂死
九、習俗害怕自殺
(一)懼怕自殺的錶現
(二)恐懼心理的來源
十、自殺的現代爭論
(一)自殺是犯罪
(二)自殺是不道德的
(三)自殺是精神病
(四)自殺的自由化觀點
第五章 自殺分類學
一 自殺分類學史
(一)倫理學分類
(二)社會學分類
(三)心理分析學派分類
(四)精神病學分類
(五)國際分類法
二、自殺分類法及其意義
(一)方法
(二)意義
(三)當前自殺分類學的缺陷
三、塗爾乾分類法
(一)利他性自殺
(二)利己性自殺
(三)失範性自殺
(四)宿命論自殺
四、心理學分類法
(一)梅寜格分類法
(二)施耐德曼分類法
五、生物醫學分類法
(一)標準分類法
(二)綜閤分類法
第六章 自殺人口統計學
一、自殺人口統計學的曆史、任務與方法
(一)人口、人口統計學與自殺
(二)自殺人口統計學的任務
二 自殺人口
(一)自殺人口的理論意義
(二)單一人口論
(三)區分人口論
(四)重迭人口論
三、中國的自殺人口
(一)自殺率
(二)自殺未遂率
(三)自殺意念
四、自殺率的可靠性
(一)自殺率的可靠性低於客觀現實
(二)自殺率可靠性低的原因
(三)假陽性與假陰性的來源
(四)錯誤分類的影響
五、自殺人口類型與人口模式
(一)自殺與人口的年齡結構
(二)自殺與人口模式 人口密度
六、高發區與低發區
(一)高發區
(二)普通地區
(三)低發區
(四)準空白區
七、自殺率與社會背景
(一)自殺率與産值、收入
(二)自殺率與衛生保健
(三)自殺率與社會保障
(四)自殺率與文化素質及人際溝通
八、自殺的判定
(一)自殺率的地區差異部分來自認知因素
(二)判定自殺的人員、素質及其任務
(三)猝死通知書(英國)樣本
(四)自殺登記製度
第七章 自殺流行學
一、一覽錶
(一)禁區與忌諱
(二)一覽錶
(三)一覽錶的缺陷和補充
(四)一覽錶的模糊性
二、中國的一覽錶
(一)《中國人口》公布的自殺率
(二)中國的一覽錶的模糊性
三 分布特徵
(一)地區分布
(二)人群分布
(三)時間分布
四、分布模式
(一)帶狀型
(二)反差型
(三)密集型
(四)暴發型
(五)散在型
(六)輻射型
(七)凝聚型
(八)空白型
第八章 自殺意念
一、定義
(一)定義
(二)測定自殺意念的意義
(三)規範化的自殺意念
(四)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的區彆
二、測定方法
(一)經典法
(二)貝剋氏法
(三)三式普查法
三、人群分布
(一)總分布率
(二)常態分布
(三)地域分布
(四)民族分布
(五)職業分布
四、易感性
(一)羅亭現象
(二)I級自殺意念
(三)性彆
(四)文化
(五)年齡
(六)婚煙
(七)氣質
(八)人格
第九章 準自殺
一、定義
(一)定義
(二)概念
(三)術語
二、分類
(一)社會學分類法
(二)心理學分類法
(三)臨床分類法
(四)自殺病學分類法
三、頻率
(一)發生率
(二)比例
四、社會學考察
(一)性彆
(二)年齡
(三)撫育環境
五、青少年蓄意自傷
(一)概念
(二)人群分布
(三)診斷
(四)預防與治療
六、緻病因子
(一)環境因素
(二)生物學因素
(三)心理學因素
七 診斷
(一)前驅階段
(二)危機階段
(三)恢復階段
第十章 自殺社會學
一、政治與自殺
(一)戰爭與自殺
(二)革命與自殺
(三)政變與自殺
二、經濟與自殺
(一)傳統觀點
(二)實際情況
(三)中國大陸自殺率情況
三、文化與自殺
(一)民族性格
(二)傳統習俗
(三)宗教
四、性彆與自殺
(一)中國各組年齡自殺率的性彆差
(二)中國自殺人數的性彆分布
(三)中國自殺人口的性彆比例
(四)世界各國自殺人口性彆比例逐年上升
(五)中國婦女自殺率高 性比低的原因
(六)葡萄牙現象
五、年齡與自殺
(一)自殺率的年齡分布
(二)中國自殺人數、自殺率的年齡分布
(三)少年期自殺
(四)青年期自殺
(五)中年期自殺
(六)老年期自殺
六、職業與自殺
(一)概述
(二)知名人士
(三)工人
(四)農民
(五)學生
(六)教師
(七)醫師
(八)軍人
七、特殊情況下的自殺
(一)監獄
(二)他殺與自殺
(三)醫院
(四)集體自殺
(五)集中營
八、傢族與自殺
(一)傢族性自殺
(二)傢庭矛盾性自殺
(三)傢庭協議自殺
(四)親子自殺
九、情愛與自殺
(一)頻率
(二)年齡與職業
(三)時間與地點
(四)自殺手段
(五)自殺動機
十、自殺與手段
(一)自殺手段的本質屬性
(二)地區差異
(三)年代差異
(四)種族差異
(五)性彆差異
(六)年齡差異
(七)有效性分析
(八)可接受性分析
(九)研究自殺手段的意義
十一、遺書
(一)概說
(二)形式
(三)內容
(四)真假遺書的鑒彆
(五)研究遺書的意義
第十一章 自殺病因學
一、自然生態因素
(一)氣候與地區差異
(二)氣候與年代差異
(三)自然景觀與顔色
(四)環境汙染
(五)重大的自然災害
二、社會生態因素
(一)社會整閤力
(二)角色衝突
(三)生活節奏
(四)社會心態
(五)生活事件
(六)人口老化
(七)傢庭轉型
三、心理因素
(一)心理脆弱性
(二)心理傳染性
(三)病態心理
四、生物因素
(一)圖像診斷研究
(二)遺傳學研究
(三)生物化學研究
(四)軀體疾病
(五)精神疾患
第十二章 自殺病的預防與控製
一、預防對策
(一)防止自殺病的意義
(二)防止自殺病的有效性
(三)宏觀預防
(四)微觀預防
二 危機對策
(一)危機乾預的定義及對策
(二)危機的形成及發展
(三)危機的乾預技術
三 事後對策
(一)未死者如何搶救
(二)防止再度自殺(蓄意自傷)
(三)自殺死亡案件的處置
第十三章 邊緣性自殺
一、吸煙
(一)永恒的悲劇
(二)流行學
(三)傷害性
(四)緻死性
(五)風險/效益分析
(六)預防與控製
二、酗酒
(一)流行學
(二)傷害性
(三)緻死性
(四)風險/效益分析
三 性亂
(一)定義
(二)曆史與現狀
(三)性亂的惡果
(四)傷害性
(五)緻死性
四 吸毒
(一)概念
(二)非法毒品是性藥
(三)流行學
(四)傷害性
(五)緻死性
五、安樂死
(一)概念與分類
(二)曆史性
(三)不可接受性
(四)可接受性
(五)現實性
(六)條件性
附錄: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全科全書般的著作,是中國自殺研究的一個高峰,希望齣版修訂本

评分

這本書比較明確的給齣瞭“自殺是一種疾病”的概念,並且通過研究自殺的機製、地域、民族、年齡、性彆、宗教信仰等等。在確立“自殺是一種疾病”後,提齣瞭若乾治療的方式,以及如何幫助自殺病患者的方法等。雖然專業性比較強,但對於平常大眾認識“自殺”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评分

緊鎖著眉頭讀完

评分

全科全書般的著作,是中國自殺研究的一個高峰,希望齣版修訂本

评分

全科全書般的著作,是中國自殺研究的一個高峰,希望齣版修訂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