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奈保爾第三度周遊印度,這次的主題是從他特裏尼達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驗證對照已是單一實體的印度。近距離觀察之後,他所看見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種姓、階級的拼圖。對奈保爾而言,這多樣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與前兩次遊曆印度相比較,他的看法又如何呢?最顯著的,也許就是奈保爾更加接近或者說成為瞭一個印度人,也就能更準確地嚮我們描述印度。
奈保爾爵士(1932- ),2001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1932年齣生於特裏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移民傢庭。1950年獲奬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53年取得學位後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廣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師》正式開始寫作生涯。
奈保爾的作品以小說和遊記為主,兩者均獲高度評價。代錶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灣》、《印度三部麯》等。
在成為諾貝爾奬得主之前,奈何爾已收獲無數榮譽,如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剋奬、毛姆小說奬、萊思紀念奬、霍桑登奬等。1993年,獲頒第一屆大衛·柯恩英國文學奬,該奬旨在錶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傢一生的成就”。
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
游客遍布的世界,中国和印度是二大景观。 二个庞大帝国万象俱毁的的今天:中国是专制下变通苟合的魔幻景象,印度则是奈保尔笔下无法妥协调和的百万叛变。 作为一个寻根者的探访,奈保尔感情隐昧,一方面觉得心中的故国已消失不可回复,一方面对那个依然存在的真实国家心怀畏怯...
評分到了奈保尔印度旅記故事的結尾了“就在前一天,帕里托希說,他們開始拆除這個住了好幾個禮拜的假貧民窟。他相當難過”,我也想說,結束了這趟閱讀之旅,我心裡也有些難過。他和他所見的人們的喜怒哀樂,也成了我的一部分,他們的抗爭省悟也是我在做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變革...
評分我2006年11月去印度,走了一周,见了一些政府官员/媒体从业者,以及NGO,当然也接触了底层的人群——虽然他们多半不会说英语,我们之间的沟通得依赖NGO人员的翻译。 无数次,我们被提醒说印度种族众多,风俗繁杂,语言种类也复杂——纸币上的13种官方文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評分 評分印度三部曲终于看完。 看完之后,感觉三本的第一本是比较纯粹的游记(当然比起我们写的游记那已经是高不可攀了)。第二本《受伤的文明》侧重从以往文学作品分析印度。 第三本《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写成于1990年,作者在首次印度之行27年后又一次访问印度。第三本最厚,笔...
一開始看就發現,奈保爾的細膩刻畫又迴來瞭,總算跟印度三部麯的《幽暗國度》有瞭連接。可能是因為年紀大瞭,這次沒有瞭《幽暗國度》裏的不耐煩和情緒化,竟然變得有一絲溫情瞭。這次對印度各個階級、地區都描繪得很全麵,第一次探訪的老朋友紛紛變老,有的人變得更富足瞭,有的人跌入低榖,也有人轉嚮通靈世界……令人唏噓。時間和社會環境會改變一個人,正如奈保爾這次也變得溫和瞭一些。但讀完三部麯,還是更喜歡第一部《幽暗國度》的那種情緒的真實感,那或許也更像奈保爾的風格。不過,這本真的讀瞭好久!
评分有關於锡剋教的一章,很不錯。
评分【三部麯終於讀完瞭】纍
评分已經讀瞭快二十本奈保爾。他的小說都有一種緩慢的震懾力,紀實文學剛好相反,一個有趣的題目可以寫的越來越枯燥。以後應該都不會再讀他瞭吧。
评分【三部麯終於讀完瞭】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