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奈保尔第三度周游印度,这次的主题是从他特里尼达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验证对照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的拼图。对奈保尔而言,这多样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与前两次游历印度相比较,他的看法又如何呢?最显著的,也许就是奈保尔更加接近或者说成为了一个印度人,也就能更准确地向我们描述印度。
奈保尔爵士(193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3年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任职英国广播公司,1957年以《神秘按摩师》正式开始写作生涯。
奈保尔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两者均获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印度三部曲》等。
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之前,奈何尔已收获无数荣誉,如英国最富声望的布克奖、毛姆小说奖、莱思纪念奖、霍桑登奖等。1993年,获颁第一届大卫·柯恩英国文学奖,该奖旨在表扬“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
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无尽的出走,尽数回归。奈保尔同他书里的角色们一样,在不断完成这一循环。印度无比多元的社会宗教经济层次里的每种人生被缓缓道来。这样遵循身份标签的描述并不新鲜,但在这儿极其详尽,那些社会层次就通过奈保尔不厌其细致的描绘展现在陌生又遥远的读者面前,随后每一种人生...
评分三联书店出的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中,数这部译(黄道琳 译)得最好,可以领略奈保尔的叙事魅力。译者黄道琳为台湾人,惜已逝。他的另一部译作《彼岸的巴士》国内也有引进,已购一本,有机会再学习黄先生的译笔。 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现已全部看完。奈保尔虽然一直被称为是...
评分奈保尔写作《印度三部曲》的时间跨度长达25年,自1962年第一次踏上这片他血缘上的“故土”开始,一直到1988年他第三次在这个国度旅行,才终于为这“三部曲”画上了句号。 这三部作品除了时间上的递进外,并无明显的主线。奈保尔几乎在每部书里,都对他在某一阶段在印度旅行时的...
评分我2006年11月去印度,走了一周,见了一些政府官员/媒体从业者,以及NGO,当然也接触了底层的人群——虽然他们多半不会说英语,我们之间的沟通得依赖NGO人员的翻译。 无数次,我们被提醒说印度种族众多,风俗繁杂,语言种类也复杂——纸币上的13种官方文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评分怎么说呢 最喜欢第一部 第二部看的最快 第三部最难读 三部曲一共读了三年多 我也是佩服自己没有始乱终弃 哈哈哈 三部曲主要是时间顺序 在内容结构形式上完全不同 作者以印裔英籍的身份重返印度多次 每一次都是亲历接触了各种印度人物和印度生活 帮助我们了解了二十世纪的印度 ...
有关于锡克教的一章,很不错。
评分不只是篇幅上,这一部比“三部曲”的前两部加一起还要厚重。奈保尔的洞察力一流,仅仅“百万叛变”这样一个短语便概括出一个传统大国在重夺主权之后,民主转型之前的困境,但这种困境却又饱含力量,让更多改变成为可能。自觉地体认自身的处境,让人们有能力区分自己的愤怒,这样的前景,总比“拔剑四顾心茫然”要好太多。
评分已经读了快二十本奈保尔。他的小说都有一种缓慢的震慑力,纪实文学刚好相反,一个有趣的题目可以写的越来越枯燥。以后应该都不会再读他了吧。
评分一开始看就发现,奈保尔的细腻刻画又回来了,总算跟印度三部曲的《幽暗国度》有了连接。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这次没有了《幽暗国度》里的不耐烦和情绪化,竟然变得有一丝温情了。这次对印度各个阶级、地区都描绘得很全面,第一次探访的老朋友纷纷变老,有的人变得更富足了,有的人跌入低谷,也有人转向通灵世界……令人唏嘘。时间和社会环境会改变一个人,正如奈保尔这次也变得温和了一些。但读完三部曲,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幽暗国度》的那种情绪的真实感,那或许也更像奈保尔的风格。不过,这本真的读了好久!
评分已经读了快二十本奈保尔。他的小说都有一种缓慢的震慑力,纪实文学刚好相反,一个有趣的题目可以写的越来越枯燥。以后应该都不会再读他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