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文学从1763年(即《中国详志》出版)以来二百年间,在德国的翻译、介绍,及对德国文学影响情况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大量详实的德文材料,说明中国文学被译成德文及在德国的传播情况。这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类似于这样详实、具体地研究中国文学与德国文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专著,近代以来,实在不多,而《中德文学研究》在这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陈铨也不错啊
评分可以不必看
评分没啥大意思,基本是中国文学在德国启蒙时代以来译介、传播的影响研究,可以说打开了一个领域,但并没有见到有多精彩的论点。比较有趣的是,欧洲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基本多是二三流作品,而这也导致其时德国的一流作者/知识分子们的反应很有趣(比如歌德,即使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但很笃定这是二三流作品,并试图通过这些很有限的“异文化作品”论述他自己的普遍的、世界的文学观念)
评分笔触蛮有激情的,能在那个乱世年代,引用到那么多的德文资料真是牛逼。但是胡适对此书评价不高(《胡适日记全集·7》约1936年),可能是胡适对文学史有自身的见解,也可能是对陈铨所代表的战国策派有抵牾的缘故。四川人的精神气魄实在是超凡绝群。
评分老子哲学是战后救世良剂。席勒与《好逑传》,《灰阑记》,《西厢记》《琵琶记》的译介,李白老子陶渊明白居易和Ruckert司乔士的诗经,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即《中德四季晨咏》,三阶段:翻译时期,仿效时期,创造时期。“西洋人的眼泪喜欢当着人流,中国人有眼泪喜欢背着人流。西洋人的眼泪很自然地向外流,中国人往往向里流。”德国人讲孔子前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不一样的。在小说、戏剧、抒情诗里诗歌的译介标准算是最好。175-1807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