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学研究

中德文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铨
出品人:
页数:144
译者:
出版时间:1997-3
价格:5.9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8248456
丛书系列:新世纪万有文库·近世文化书系
图书标签:
  • 比较文学
  • 陈铨
  • 德国
  • 文学
  • 学术
  • 新世纪万有文库
  • 毕业论文
  •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 中德文学
  • 文学研究
  • 中德文化交流
  • 比较文学
  • 德国文学
  • 中国文学
  • 跨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学术研究
  • 文化比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文学从1763年(即《中国详志》出版)以来二百年间,在德国的翻译、介绍,及对德国文学影响情况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大量详实的德文材料,说明中国文学被译成德文及在德国的传播情况。这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类似于这样详实、具体地研究中国文学与德国文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专著,近代以来,实在不多,而《中德文学研究》在这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作者简介

陈铨

字涛西,四川富顺人。早年就读清华,后留学美国和德国,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琥汉大学。陈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字,是与战国派联系在一起的。

目录信息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绪论
一 范围与性质
二 中国同欧洲到十八世纪末叶的关系
第二章 小说
一 歌德与中国小说
二 对于歌德所读小说译本和原文的评价
三 中国历史小说对于德国文学的影响
四 中国神怪小说的翻译
五 《金瓶梅》《红楼梦》的介绍
六 结论
第三章 戏剧
一 改编中国戏剧的困难
二 歌德与中国戏剧
三 席勒《图郎多》里的中国成分
四 龚彭柏《神笔》与江淹故事
五 克拉朋的《灰阑记》
六 洪德生的《西厢记》《琵琶记》
七 卫礼贤的翻译
八 德国学者对于中国灯影戏的研究
九 结论
第四章 抒情诗
一 歌德与中国抒情诗
二 雷克特与司乔士
三 中国抒情诗与近代德国作家
四 结论
第五章 总论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中国人开始师从西方、回顾中国文学的时候,用西方的学术方法,进一步回溯看启蒙时代以后西方怎样介绍东方、比较东西。今天过去近一百年,应该又有更好的视角,但需要踏实态度。书中有一些对中国文学作品和人物的介绍,作为对中国学生的介绍,似乎并无必要。一些对文学史的认知,因当时和后世考据,与现在已不太一样。再版西文错讹多了一些,但不很妨碍订正。理解细节的译文比较部分,还需要相当德文功底。#感谢嘉定图书馆

评分

老子哲学是战后救世良剂。席勒与《好逑传》,《灰阑记》,《西厢记》《琵琶记》的译介,李白老子陶渊明白居易和Ruckert司乔士的诗经,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即《中德四季晨咏》,三阶段:翻译时期,仿效时期,创造时期。“西洋人的眼泪喜欢当着人流,中国人有眼泪喜欢背着人流。西洋人的眼泪很自然地向外流,中国人往往向里流。”德国人讲孔子前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不一样的。在小说、戏剧、抒情诗里诗歌的译介标准算是最好。175-180701

评分

没啥大意思,基本是中国文学在德国启蒙时代以来译介、传播的影响研究,可以说打开了一个领域,但并没有见到有多精彩的论点。比较有趣的是,欧洲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基本多是二三流作品,而这也导致其时德国的一流作者/知识分子们的反应很有趣(比如歌德,即使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但很笃定这是二三流作品,并试图通过这些很有限的“异文化作品”论述他自己的普遍的、世界的文学观念)

评分

笔触蛮有激情的,能在那个乱世年代,引用到那么多的德文资料真是牛逼。但是胡适对此书评价不高(《胡适日记全集·7》约1936年),可能是胡适对文学史有自身的见解,也可能是对陈铨所代表的战国策派有抵牾的缘故。四川人的精神气魄实在是超凡绝群。

评分

可以不必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