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精解

中醫基礎理論精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中醫學院齣版社
作者:李其忠
出品人:
頁數:224
译者:
出版時間:1995-04
價格:10.4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1010282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
  • 基礎醫學
  • 中醫學
  • 精解
  • 教材
  • 醫學教育
  • 中醫學習
  • 理論學習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提要

中醫基礎理論是

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石。

《中 醫基礎理 論精解 》

係統而深入地闡述瞭

陰陽五行、 氣血 津液 、

藏象經絡、形體官竅、

病因病機、防治原則

等內容,既顧及其學

術淵源,更側重於臨

床實際。

本書能使初學中

醫者入其門徑,熟悉

中醫者得其概要,研

究中醫者受其啓迪,

是一本很有實用價值

的理論參考讀物。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
總 論
1.中醫基礎醫學體係的基本框架
2.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具體體現
3.辨證論治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4.中醫與西醫在學術體係上的區彆
5 中醫“四大經典”在醫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陰陽五行
6.陰陽的概念及屬性
7.事物的陰陽屬性歸類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8.陰陽的對立製約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9.陰陽的互根互用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10.陰陽的相互轉化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11.陰虛的概念及五髒陰虛的辨析
12.陽虛的概念及五髒陽虛的辨析
13.學習和運用陰陽學說的注意點
14.五行的概念及其各自的特性
15.依據五行屬性對事物進行演繹和分類
16.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乘、相侮
17.應用五行生剋理論闡述人體五髒之間的生
理聯係
18.應用五行相乘、相侮、母子相傳理論闡述五
髒之間的證候傳變
19.五行學說在中醫診斷學上的具體應用
20.五行學說在中醫治療學上的具體應用
21.學習和運用五行學說的注意點
氣血津液
22.人體之“氣”的概念及其與古代哲學中“氣”
的概念的聯係
23.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
24.人體之氣的生理作用
25.氣機的概念以及氣機失調的常見類型
26.元氣、真氣、原氣的異同及其組成、分布與
功能
27.宗氣、營氣、衛氣的組成、分布及功能
28.氣虛的基本概念、常見成因以及五髒氣虛
的辨析
29.血的生成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30.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血虛對有關髒腑功能的
影響
31.與血的運行有關的髒腑功能以及血行失常
的常見類型
32.“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的具體含義及
臨床意義
33.氣與津液之間的生理聯係和病理影響
34.血與津液之間的生理聯係和病理影響
藏象學說
35.從“藏象”的含義看其與西醫解剖學“髒器”
概念的異同
36.髒、腑、奇恒之府在生理功能特點上的區彆
以及膽又屬奇恒之府的原因
37.藏象學說的基本特點是以五髒為中心的整
體觀的具體體現
38.“心主血脈”的含義及其外在錶現
39.“心主神誌”的含義及其外在錶現;神誌活
動主要歸屬於心的原因探析
40.心的常見病證對心主血脈和心主神誌功能
的具體影響
41.“肺主氣”的含義以及肺氣不足對其主氣功
能的影響
42.“肺主宣發和肅降”的具體體現以及肺失宣
肅的病理錶現
43.“肺主通調水道”的含義以及通調水道失常
的病理分析
44.“肺朝百脈”與“肺主治節”的含義
45.“脾主運化”的含義以及脾失健運的病理分析
46.“脾主升清”的含義以及清氣不升、脾氣下
陷的病理分析
47.“脾主統血”的含義以及脾不統血的病理分析
48.“肝主疏泄”的含義及其生理意義
49.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的病理分析
50.“肝主藏血”的含義以及肝血虧虛、肝不藏
血的病理錶現
51.肝火上炎與肝陽上亢在病因病機、辨證論
治方麵的異同
52.肝風內動的常見類型及其各自的病因病機
53.“腎主藏精”的含義及腎中精氣的來源
54.腎中精氣的生理效應及其外部錶現
55.“腎主水液”、“腎主納氣”的含義及生理意義
56.“腎無實證”的機理及腎的常見病證
57.五髒與五誌、五液、五華相應聯係的生理病
理意義
58.膽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肝的生理病理聯係
59.胃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脾的生理病理聯係
60.小腸的生理功能及其與心的生理病理聯係
61.大腸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肺的生理病理聯係
62.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腎的生理病理聯係
6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劃分及其所屬髒腑
64.中醫學對腦的生理功能的主要論述
65.女子胞在生理上與有關髒腑經絡的聯係
66.五髒之間的生理病理聯係
經絡學說
67.經絡的概念以及經絡對人體的生理作用
68.關於經絡學說起源的探索
69.經絡的分類命名及其大體組成
70.關於十二經脈的命名依據
71.十二經脈在體錶循行的分布規律
72.十二經脈的大體走嚮、交接規律及其氣血
流注次序
73.確定十二經脈錶裏關係的理論依據及其生
理病理意義
74.十二經脈各自的起止點、體錶主要循行部
位、主要分支及聯係髒腑器官
75.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的區彆及其主要生理
作用
76.督、任、衝、帶四脈的循行概況及基本功能
77.十二經彆與十五彆絡各自的分齣部位、走
嚮分布、生理作用及兩者的主要區彆
78.關於“分經辨證”、“循經取穴”、“藥物歸經”
形體官竅
79.皮、肉、筋、骨、脈“五體”的生理病理及其與
髒腑經絡的聯係
80.關於頭麵的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81.略論頸項的生理病理
82.略論背的生理病理
83.胸的結構、功能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84.略論腋�脅肋的分部及生理病理
85.略論腰的生理病理
86.腹的分部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87.四肢的分部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88.眼的結構、功能 與髒腑經絡的聯係及其
“五輪”、“八廓”之說
89.鼻的結構、功能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90.口腔的結構、功能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91.咽喉的結構、功能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92.耳的結構 功能及其與髒腑經絡的聯係
病因病機
93.中醫學對病因學分類的主要論述
94.略論“審證求因”
95.“六淫”的概念及其緻病的一般特點
96.寒鬱化熱、濕鬱化燥的機理分析
97.風邪的緻病特點及其與“內風”的區彆和
聯係
98.寒邪的緻病特點及其與“內寒”的區彆和
聯係
99.濕邪的緻病特點及其與“內濕”的區彆和
聯係
100.燥邪的緻病特點及其與“內燥”的區彆和
聯係
101.暑、火、熱、溫四邪的異同以及外感火熱與
“內火”、“內熱”的區彆和聯係
102.“七情內傷”的概念、緻病特點及病理機製
103.淺析“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
在五味”
104.略論水、濕、痰、飲的異同
105.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特點
106.藥邪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107.淺析“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108.“虛”和“實”的概念以及“至虛有盛候,大實
有羸狀”的機理
109.淺析陰陽的製約失常、資生無由所緻的病
機變化
110.陰陽格拒的概念及類型
111.亡陰、亡陽的概念及兩者的鑒彆
112.氣血津液關係失常所緻的病機變化
防治原則
113.正確理解“治未病”的精神實質
114.“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含義及應用
115.“急則治其標”與“治病必求其本”並無
矛盾
116.“正治”的概念及其具體運用
117.“反治”的概念及其具體運用
118.“扶正”與“祛邪”的概念及其各自的運用
原則
119.略論調整髒腑功能的常用治療原則
120.淺析“因人製宜”治則的具體體現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好書

评分

好書

评分

好書

评分

好書

评分

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