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三部麯:經濟、社會與文化

信息時代三部麯:經濟、社會與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英] 曼紐爾·卡斯特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夏鑄九
出版時間:2003
價格:33.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1495327
叢書系列:社科文獻精品譯庫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互聯網
  • 傳播學
  • 網絡社會學
  • 網絡
  • 卡斯特
  • 網絡社會的崛起
  • 新媒體
  • 信息時代
  • 經濟
  • 社會
  • 文化
  • 數字化
  • 科技發展
  • 社會變遷
  • 文化傳播
  • 信息社會
  • 智能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信息時代三部麯:經濟、社會與文化》包括《網絡社會的崛起》《認同的力量》《韆年終結》,由英國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授權齣版,據原書1997版和2000版譯齣。2001年和2006年版《網絡社會的崛起》也使用瞭同一ISBN。

著者簡介

1942年生於西班牙,1979年起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剋利校區社會學與城市和區域規劃學係,曾在巴黎大學任教12年,還曾任教與客座訪問於馬德裏、智利、濛特利爾、坎皮納斯、卡拉卡斯、墨西哥、日內瓦、哥本哈根、威斯康星、波士頓、南加州、香港、新加坡、颱灣、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新西伯利亞、東京/一橋以及巴塞羅那等地。已齣版瞭20餘種著作,包括1989的《信息化城市》,古根海默(Guggenheim)會員,毆盟執委會委員。曾獲得萊特・米爾斯奬與羅伯特和海倫・林德奬。

圖書目錄

信息化社會與認同的運動――中文版譯者序
中文版作者序
2000年版謝辭
1996年版謝辭
總導言 網絡與自我
技術、社會與曆史變遷
信息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國傢主義:
發展方式與生産方式
信息主義與資本主義“重建”
信息化社會中的自我
方法簡述
第一章 信息技術革命
哪一種革命?
工業革命的啓示
信息技術革命的曆史序列
微體工程的巨大變革:電子學與信息
互聯網的建立
網絡技術與普遍存在的電腦運算
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分水嶺
生命技術
技術變遷的社會脈絡與動態
信息技術革命的模型、行動者與基地
信息技術範式
第二章 新經濟:信息主義、全球化、網絡化
生産力、競爭力與信息化經濟
生産力之謎
以知識為基礎的生産力是信息化經濟特有的嗎?
信息主義與資本主義,生産力與獲利力
信息主義的曆史特殊性
全球經濟:結構、動態與起源
全球金融市場
商品與服務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的增長與轉變
全球化對抗區域化
生産的國際化:多國公司與國際生産網絡
信息生産與選擇性的科學及技術全球化
全球勞動
全球經濟的幾何形勢:區段與網絡
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再結構、信息技術,以及國傢政策
新經濟
第二章 網絡企業:信息化經濟的文化、製度與組織
資本主義重構,以及由工業主義轉嚮信息主義的組織軌跡
從大量生産到彈性生産
小型企業與大公司的危機:神話與現實
豐田主義:管理階層、工人閤作、多功能勞動力、全麵質量管理,以及降低不確定性
公司間的網絡化
公司策略聯盟
水平公司與全球企業網絡
垂直公司模型的危機與企業網絡的興起
網絡的網絡連接:思科模式
信息科技與網絡企業
文化、製度與經濟組織:東亞企業網絡
東亞企業網絡的類型學
文化、組織與製度:亞洲企業網絡與發展性國傢
多國企業、跨國公司與國際網絡
信息主義精神
第四章 工作與就業轉化:網絡工作者、無工作及彈性工作者
先進資本主義國傢就業與職業結構之曆史演變:以1920~2005年的七大工業國為例
後工業主義、服務業經濟,以及信息化社會
就業結構的轉化:1920~1970年與1970~1990年
新職業結構
信息化社會的成熟:21世紀的就業預測
總結:就業結構演變及其對信息化社會之比較分析的意義
有全球勞動力嗎?
信息化範式的勞動過程
信息技術對就業的影響:通嚮無工作社會?
工作與信息分隔:彈性工作者
信息技術與勞資關係的再結構:社會二元論或片斷化的社會?
附錄 A:第四章統計圖錶
附錄B:七大工業國就業與職業結構分析之方法論注記與統計參考資料(1920~2005)
第五章 真實虛擬的文化:電子溝通的整颱、受眾的終結與互動式網絡的齣現
從古騰堡星係到麥剋盧漢星係:大眾媒體文化的興起
新媒體與受眾的分殊化
電腦中介之溝通、機構控製、社會網絡與虛擬社群
迷你電信的故事:國傢與情愛
互聯網星係
互動式社會
大融閤:作為象徵環境的多媒體
真實虛擬的文化
第六章 流動空間
先進服務業、信息流動與全球城市
新工業空間
電子彆墅裏的日常生活:城市的終結?
都市形式的轉化:信息化城市
美國最後的郊區邊境
歐洲城市消逝中的魁力
第三韆禧年的都市化:巨型城市
空間的社會理論與流動空間的理論
曆史終結之建築
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
第七章 永恒的邊緣:無時間之時間
時間、曆史與社會
時間是價值的根源:全球賭場
彈性時間與網絡企業
生涯工作時間的縮減與扭轉
生命周期的模糊化:趨嚮社會失律癥?
否定死亡
瞬間戰爭
虛擬時間
時間、空間與社會:永恒的邊緣
結論 網絡社會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网络社会的崛起》,承前启后之作。从技术、经济、工作、文化、空间和时间这几个方面来讲网络带来的社会变化,有不少经验材料的论证,但感觉更多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读得不知所然o_O 技术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能发挥作用;技术发展不会导致失业增加,而是就业时间和方式的...

評分

流动的空间指的是一个个虚拟的空间。 这个流动空间是因为网络连接而形成。这里契合了书中流动空间的概念。 无时间之时间,指的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时间被碎化,包括以后人类的劳动时间。这是因为以后流速的不断增大导致生产制造环节的不断分解细化的推动。这样就貌似时间没有...  

評分

20多年前写网络的书,没觉得太过时,拿起来就看了。 前面是跳着读的,空间和时间的那部分,看得比较投入。 流动空间和无时间之时间,是作者描述的网络社会的特征。关于流动空间的三点:物质支持,节点与核心,精英的支配,蛮有意味的是,作者同时指出,这并非是人人都可以接入...  

評分

语句崎岖,术语不统一。是最大的硬伤。 返回到原版,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英文版是不是也是从西班牙语版本翻译过来的?据考证,非也。读了英文原版,真的,也不容易。 小声说一句,确实不容易译得好,原因有二。其一,该书涉猎广泛,光是互联网从US国防部的阿帕网一直说到...  

評分

逐渐积累,净化认知。 1、原文: I shall oppose to such logic the historically roote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our common experience: the space of places. and I shall refer...(英文原版,408-409页) 我的翻译:oppose to是“反对”,而非“提出”。这里作者本意是,...  

用戶評價

评分

: G20/2242#1

评分

曾在讀書會上專門討論過,論文用到,纔算讀完……

评分

真的是,韆禧年寫的書,到現在都沒有過時,很精準地描述瞭網絡社會經濟生産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關於網絡式的權力的彌散真的最近感受很多,也很貼近現實。作者的視野是全球的,而且經常將事情放置到各國不同的語境去討論,這就導緻很多零散的案例對我這個沉澱不足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些難以進入。但他搭建的龐大框架是有解釋力的,在很多現在的具體問題的分析上都可以拿來參照。

评分

喜歡最後一句:因為終於在人類世界裏獨處的我們,必須在曆史真實之鏡中觀察自己,但我們可能不喜歡見到類似景象。

评分

網絡社會的崛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