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扎根、下放,三结合、五一六、富农、知青、学习班、赤脚医生、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些陌生的词今天已经消失了。韩东用干净、节制、纯粹的语言,不动声色的冷峻的叙述,将这些词和它背后的历史打捞出来。它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吗?它会是“××燃烧的岁月”吗?
韩东
1961年生,早年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1992年辞去公职。
著有《我们的身体》、《西天上》、《我的柏拉图》、《交叉跑动》、《爱情力学》、《爸爸在天上看我》、《吉祥的老虎》等小说、诗文集。
放弃了。说实话没有看完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是封面设计太难看了?但内文的插画还是可以接受的呢,风格很明显,也很适合内容要表达的,我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想到的人物形象竟然和插画师的表达,非常契合呢。 是内文排版的过于细密而且简陋?你看看人们对一本书的消费,其实...
评分政治什么的在最真实的“生存”的现实下变得都无关紧要。马克思说得对,人得生存,然后才能想到其他。老陶一家只不过想要活着,为了活着,为了生存,放弃之前的生活去扎根。外面世界的风起云涌,面对生存的渴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所有的场景都那么真实,这就是自己喜欢这本书的...
评分放弃了。说实话没有看完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是封面设计太难看了?但内文的插画还是可以接受的呢,风格很明显,也很适合内容要表达的,我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想到的人物形象竟然和插画师的表达,非常契合呢。 是内文排版的过于细密而且简陋?你看看人们对一本书的消费,其实...
评分《扎根》作为一部描述文革生活的小说的与众不同在于它既没有面红耳赤激情燃烧像个赤膊上阵的莽夫那样扯着脖子乱嚎,也没有悲情感伤反思怀念犹如一个河边怨妇凄凄惨惨戚戚。而此二者正是中国大部分文革小说的通病,(也包括调侃的那一类),都因为过于激动而只感动...
评分最近看了韩东的长篇小说《扎根》,这也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小说已经在坊间流传了数年,但我觉得还是有话想说。这也是我的个人习惯:总是滞后几年再来看待当时呼声很高的作品,这样戴着时间的眼镜回头去看或许会看得更加真切点。 记得韩东自己曾经说...
暴力,狗纪年,老陶的剧变,扎根的讽刺性。好书
评分拔根状态
评分又见好文字!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随手就能找到讲故事的语气。讲的是下放,专注于写人写事,对情绪、时代等相对虚的东西不着什么笔墨,只在附录里透露了几句态度。他对扎根的解释是,一头向上子孙绵绵,一头则化灰成土向下猛扎。之前看谁说的,作家要写常事,不正常的留给记者,此一例。
评分时代与政治的插秧,影响两代人的扎根
评分居然在图书馆看哭了。结尾很多人都说没有前面叙述得那么从容,大概是作者克制得太久了。而恰恰是最后十几二十页让我情感大爆发…有些场景代入感太强。需要平静一下…继续看《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哎文学批评不知啥时候才能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