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中尋求第三條道路的觀念是最近幾個月來廣泛的討論的話題,不僅在英國,而且遍及美國、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但何謂第三條道路?這個觀念的支持這不能夠達成一緻,批評者也否認其可能性。而安東尼·吉登斯闡明,開拓第三條道路在當代政治中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這個世界上,舊的左派教條已陳舊不堪,新的右派思想蒼白無力,第三條道路纔真正代錶瞭社會民主的鳳凰涅磐。正在凸現齣來的社會民主機製是全麵的、穩健的、廣泛的,它重新點燃瞭政治理想主義的火焰。
作者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年齣生於英國,
是當代西方著名的社會學理論巨匠。曾長期在劍橋大學國王學
院(KING’SCOILEGE)任社會學教授,現任倫敦經濟――政治
學院(LSE)院長、70年代初以來,他撰寫或主編瞭《社會的構
成》、《現代性的後果》、《民族―國傢與暴力》等三十多部著作,這
些著作對當代社會學以及政治學、曆史學、人類學等都産生瞭廣
泛而深刻的影響,並引發瞭許多富有建設意義的激烈爭論。吉
登斯新近的一些著作,特彆是《超越左與右》(PolityPress,
1994),對全世界許多國傢關於社會民主之未來的討論産生瞭極
大的影響。
历史大背景是, 共产主义苏联的兴旺带动了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 而在七八十年代,撒切尔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斗败了苏联。 共产主义苏联的衰落又影响了欧美的社会民主主义。 之后,新自由主义的右派在成功之后有极端化趋势,而社会民主主义则在新形势下,进行了改良。 近年...
評分一、“第三条道路”的提出 每逢巨变之际,寻求突破的呼声便尤为迫切。“走‘第三条道路’!”——这一口号在动荡的20世纪内屡被提起,又迅速尘封。直至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一同瓦解了持续半个世纪的二元对立局面,“第三条道路”在逐渐消融的边界之间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評分加入了现代维度的折衷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就是未来社会制度的主要轮廓吧?有些像进化主义,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尊重现实的意向。并由此保证整个社会向未来不可知因素演化时的适应能力。看来,社会存在的哲学内核的开放性是最重要的。
評分加入了现代维度的折衷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就是未来社会制度的主要轮廓吧?有些像进化主义,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尊重现实的意向。并由此保证整个社会向未来不可知因素演化时的适应能力。看来,社会存在的哲学内核的开放性是最重要的。
評分《第三条道路》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不过,“这本小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文本本身。其实,与其说它是一部理论性著作,还不如说是一位具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宣言。因此,这里所说的重要性,就不在于把这本纲领性的“文献”纷陈一二的问题了,而在于,当知识分子阐发“...
這本書讀起來是不閤地宜的,無論是對生態、福利社會、傢庭問題的反思還是對於現代性的闡述,總有一種違和感。對於中國人而言,提及政治一詞更多的錶示“統治”吧。。
评分這個世界並非隻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還有“第三條道路”
评分對不確定的時代的問題漫談。。。有時看起來真是乏味。。
评分可以算作一本Giddens相關觀念的小冊子,不過這人的書大多都是小冊子(所以斯科特啊你長點心吧),挺烏托邦的說。。要不要看看他的那本現代性的書呢。。
评分吉登斯鼓吹從“解放政治”迴歸到“生活政治”,某種程度上反映瞭冷戰結束之後某些“溫和左派”的自我理解:要求將左派的概念與革命乃至奪取國傢機器的概念區分開來以力圖在實踐失敗的廢墟中重建“左翼”的政治事業,迴歸現實政治而放棄激進主義與社會替代的烏托邦夢想。 吉登斯鼓吹“超越左右”實質上是以拋卻古典社民主義的某些綱領而吸納新自由主義的一些政治論點,其結果就是社會民主黨進一步新自由主義化以及溫和左派被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秩序進一步同化,而“第三條道路”因為不如古典社民主義那樣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穩固支撐結果使得實踐該路綫的“左翼黨”們成為裏根撒切爾之流的同路人並最終被工薪階級拋棄(連吉登斯也承認失敗瞭)。吉登斯的國際觀較之於老左派與新右派確有可取之處,但是他鼓吹的全球治理亦不可避免給自由乾涉主義背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