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林达
出品人:
页数:287
译者:
出版时间:2002-5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17079
丛书系列:林达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林达 
  • 旅行 
  • 法国 
  • 文化 
  • 历史 
  • 随笔 
  • 巴黎 
  • 游记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自信,我在美国看到的超过美国自身持有的。”——托克维尔 一 林达作品存在一种奇异的分裂特质。然而,这种分裂又并非源自那种我们在诸多大作家身上都能体察到的、人本身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将不断地在另一个执着思索的心灵中得到响应),相反,当考虑到林达原本就是一对...  

评分

最近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带一本书去巴黎》看完了,似乎跟着作者一起浏览了巴黎,听着他们的讲述,我被带回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真切地感受了一番不似教科书罗列大事件般的历史。这里的历史,生动而又细节,细节地在你心上砍出一道信仰。 对欧洲充满兴趣,也是...  

评分

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评分

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  

评分

林达是一对夫妇作家的共用笔名。他们是我爸妈年纪的人,过着大部分外少数人的生活,早年从上海移居美国,隐居北美的乡郊木屋,砍柴种地,做着异国的真正农民。没有艳羡的物质追求,他们由底而上接触着美国社会的各个处落,写出了令人艳羡的作品,“近距离看美国”丛书,被认为...  

用户评价

评分

带一本书去产科。临产读完纪念。

评分

说的是法国大革命,其实读者隐隐的看到了文革的影子

评分

我当年可是真的带着这本书去的巴黎呀!

评分

写的太赞了,有深度的游记。另外雅各宾派简直就是恐怖组织啊,依稀记得我们的历史书上对他们革命的正面定义。。。不寒而栗。。。

评分

穿越时间照见同一个空间,越到最后越是觉得好看,从《九三年》起笔,最初以为是城市景观和建筑鉴赏,没想到后面竟然酝酿了对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一次回顾,而且视角很高,以大革命为背景提取了关键片段着力描写,连带出很多历史人物的轶事,还原了伟人作为凡人的本貌,是很多教科书化的历史书里从来见不到的评价。写作方式沿袭了林达那种理性的抒情表达,文字很美,现实和历史穿插讲述,读起来很轻松。我很喜欢那些偶见的作者对历史的评论,不是那种针对某一件事的具体评价,而是对一个时代精神或者一种历史面貌的评价,很有共鸣。不知道这夫妻两个是如何写作的,很羡慕这种合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