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6册)》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大西洋上孤军奋战,损失军舰和商船共300万吨之巨,情势非常危急。罗斯福决定在冰岛设立基地,由美军参与护航。4月13日,日苏签定中立条约;美日间有关太平洋问题的谈判却毫无进展,因为美方坚持日本先从中国撤兵。6月22日,苏联突遭德军袭击,顷刻间西部边界就被全线突破,损失惨重。丘吉尔当初预期德、苏必将开战的时刻,终于到来。英国向苏军输送军火物资,改变了英国孤立作战的情势。7月起,美国大力供应英苏所需军火;8月份,英、美通过“大西洋宪章”,奠定日后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三天后德国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战。丘吉尔所设想的英、美、苏三国的伟大联盟终于实现。邱吉尔举世公认的文学素养,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流畅易读,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和句子谈恋爱”、“本身就是修辞机器”,所以我们有幸读到一部不以生涩难懂取胜的旷世巨著。他精雕细琢每个人物,营造生动鲜活的印象,既不溢美也不扭曲的评论,始终保持史家客观立场;他以如椽之笔重塑战时氛围,读者一如亲临现场,感受纷乱紧张的时局。全书可看到邱吉尔雄才大略,如何以言词恳切的讲演撼动人心,如何在危急紧绷战事统领全局、把握时机,他的自信幽默、眼光独到,使本套书不仅仅是珍贵历史纪录,也可当作领袖成功之道细细阅读。
虽然二次世界大战的材料和书籍堆积如山,但做为领导者的视角只有两部,本书和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我接着要阅读的书),原因也很简单——死亡。轴心国的领导被处决和自杀,罗斯福病故,而斯大林显然不可能写回忆录。只有丘吉尔和戴高乐拥有这个条件。而戴高乐在战争开始之...
评分这么一本大部头,读完不容易,前前后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主要是三上的时间--飞机上,床上,厕上; 作者很真诚的承认他极度讨厌共产主义,不过为了击败纳粹,“需要与魔鬼同行,在下桥之前”; 中间所涉及的历史,之前都基本了解,只是这样一位亲历者徐徐道来,仍然有它迷人...
评分出于对丘吉尔的景仰,还想从英国人的角度解读二战,还有想体味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文学究竟优美到何种程度,购买了这套企鹅版的原版。 看着这六大本厚厚的一摞,确实心里发怵。但总算是花了一年多时间断断续续地竟然把第一册看完了,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尤其是在父亲手术住...
评分嗯,炸药文学奖获得者的书,也已经在书架上落了好几年灰了,又从学校的书架搬回家里的书架。 这无疑是中国人了解最多的一次欧战。所以总在想应该把时间花在其他自己还不熟悉的事情上,另外这个厚度也是一直不敢翻开的原因。 但是当我终于鼓足勇气翻开时,却很久以来第一次被一...
有空读下吧~很好,翻译也不错~
评分和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有異曲同工之妙
评分没读完。只对德国和苏联的部分感兴趣。
评分内容过于细节化,讲海军的部分太重了,使得书的总体感觉就差了许多……
评分几点感想:1,海、空军在现代战争的重要作用;2,军事科技的作用,最重要的例子是雷达和原子弹,导弹是在战争末期发展起来的;3,情报的作用,例子如珍珠港、中途岛、诺曼底登陆;4,二战说到底还是大国势力范围的划分;5,战争时代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的领导,例子如丘吉尔领导的联合政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