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整个欧洲陷入风雨飘摇的战争苦海之中。这一年的夏天,出身于德国军人世家的9岁男孩布鲁诺,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全家从柏林迁往了波兰的纳粹集中营。集中营关押了大量犹太人和其他各色人种,也是各种惨无人道的屠杀和人体实验的罪恶发生之地。但天真可爱的布鲁诺并不懂得这些,他经常从卧室窗口望向父亲工作的地方,所看到的则是一群穿着条纹衣服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而那个地方,则被高高耸立的围墙和铁丝网所围困。这一切使布鲁诺想起了在家乡时伙伴间的游戏,但似乎又不像游戏那么简单,这都勾起了布鲁诺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犹太男孩希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希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希姆尔的父亲。但是他们不幸被赶入了通往毒气室的人群中,两个男孩再也没有出来……
"约翰·伯恩(John Boyne),爱尔兰新锐作家,卡耐基勋章获得者。1971年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就读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期间选修英国文学专业,之后前往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已出版《偷时间的贼》、《骑手议会》等多部小说。《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是他的第四部作品,出版后备受各方赞誉,在全球范围内入围并获得诸多奖项,包括英国图书奖、爱尔兰图书奖、波克夏图书奖、谢菲尔德儿童图书奖等。已经被翻译成了34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三百万册。
"
整本书读完后,感觉很压抑。一直觉得久久不能释怀像有块石头堵着自己一样的。战争,孩子,成人似乎一直是不变的话题。对人们的伤害也是不能抹杀的。这是一本好书,至少他让你着实的感动了一把,也让你无力感了一下,你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的进入他们的世界,进入他们的思...
评分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来丈量童年的是一切视觉,听觉和嗅觉。这是本书作者写在书前的一句话。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个悲哀的结局,也许不只是因为两个小男孩的命运,更多的是书里无处不在的一种竭力压抑着的氛围。 这本书似乎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孩...
评分上班路上看到,看哭了又。 讲了两个道理:1、做坏事是一定有报应的。 2、最好的朋友关键时刻也会背叛你,谁都靠不住。
评分全书以不经世事的小男孩的口吻叙述,很顺畅地读完这本书,心中起初是波澜不惊的,而最后的结尾好像戛然而止的一曲大提琴独奏,也许就是那一根弦的忽然崩断导致了整本书的悲伤结局。 在书里我看到了人是如何学会适应的,男孩从最开始的厌恶奥斯维辛到最后甘愿留在那里,当然前...
我觉得这是一本适合孩子读得书,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才会看不懂这个故事,和布鲁诺一样。
评分当我换上你的衣服,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评分视角不错,最后两章平淡中渗着虐心。
评分不知道在一个九岁的孩纸眼中,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
评分结局很微妙,小说没有过多叙述集中营的暴虐,却可以从微小处体味得到那种哀伤。但有个问题:小说中没有指名这到底是哪一个集中营,电影中有人说是奥斯维辛,确实在时间和地点上最接近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建于1940年4月,但小说中出现过一个铭牌,表明集中营建于1940年6月,好,设若这只是一个虚构的集中营,那么小说第八章出现《指环王》,而根据男主人公布鲁诺出生于1934年4月15,九岁时随家人来到集中营可以推断当时是1943年,《指环王》小说早于电影,也是在1954-1955年间才出版,这是明显的误差;而且小说中出现的《玫瑰人生》是布鲁诺的外祖母在父亲赴任前的聚会上弹唱的歌曲,可以推断是1943年以前,而历史上这首民歌却由伊迪丝琵雅芙在1946年首唱,这么出名的小说出现这样明显的纰漏真的好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