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Elizabeth Strout)
美国当代作家。1956年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市,大学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1998年,出版长篇处女作《艾米与伊莎贝尔》,获《洛杉矶时报》最佳首作奖及《芝加哥论坛报》中心文学奖,并入选橘子奖短名单及笔会/福克纳奖,在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口碑。2006年出版《与我同在》,登上全美畅销榜,入选美国独立书商协会选书。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她的第三部作品,2008年出版,获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作品以平淡内敛的文字描摹着普通人的生活,衰老、孤独、流言、背叛、不可能的爱和小小的善良,日复一日在小镇上演,外表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涟漪四起,愤怒与悲伤静静浮现。
《大方》创刊号口碑佳作《药店》全本
一部易读而难忘的大师级杰作
关于孤独 关于悲伤 关于爱
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小说奖
《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
海岸,平静的克劳斯比小镇,脾气暴躁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有一个“好好先生”式的丈夫和一个与她日渐疏远的儿子,生活看上去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
在镇上,奥丽芙也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其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一个想自杀的忧郁青年,一个患上厌食症的年轻女孩,一个数年如一日在酒吧弹琴的未嫁女子……这些怀着饥饿、揣着梦想的人们,在欲望与寂寥之间挣扎徘徊。她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分外清醒地咀嚼着人生的孤独和难堪。
作者以极富张力的笔触探索了作为生命底色的种种矛盾与悲哀,却也揭示了人生中毕竟抹不去的温柔与希望。
行文雅致,不断累积的情感深具震撼力,女主人公奥丽芙直率、有缺点但十分迷人。——普利策奖授奖辞
作品探寻的主题是世人对彼此微乎其微的了解,为了得到自己所求而奋不顾身的努力,还有微末事物中蕴含的救赎力量。——《人物》
改名庆山之前的安妮宝贝在2011年出过一本文学类杂志,名字叫《大方》,虽然一共只出了两期,但该刊物的编委阵容相当豪华(包括内地学者止庵、香港作家马家辉、台湾出版商叶美瑶等等),文学品位自不用说。 《大方》创刊号上除了一篇村上春树的长篇访谈,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
评分我对《奥丽芙·基特里奇》这本书的兴趣,最早来自于《三块广告牌》。那是一部质地坚硬的好电影,它让我记住了女主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电影里的她傲慢固执毒舌到刻薄,个性并不讨喜,但你却会被她不经意间露出的柔软破绽所打动。 我后来发现,她还拍了《奥丽芙·基特里奇》这...
评分我读《奥丽芙·基特里奇》的过程中,一直想着伊利莎白·斯特劳斯是不是汲取了美国南方文学的精髓,虽然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并不多,但得知她出生在美国最东北部的缅因州——也就是闻名全球的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故乡——并在那里度过童年时,大概也不无理由认为,为什么她...
评分近几年,雷蒙德•卡弗的短篇小说很受追捧,因为其中的精简、意蕴和男性粗犷。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这本短篇小说集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女性痕迹极为浓重,淡漠的细枝末节晕染出生活里的幽深,是浮于水面的涟漪,沉下去方知另一番细微。
评分怎么说呢,就是有种迷人心窍的感觉,没啥故事,也没啥惊心
评分时间于写作是一项馈赠。
评分实在说和《都柏林人》还差一截,文字里有大悲悯,这是很难得的。
评分近几年,雷蒙德•卡弗的短篇小说很受追捧,因为其中的精简、意蕴和男性粗犷。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这本短篇小说集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女性痕迹极为浓重,淡漠的细枝末节晕染出生活里的幽深,是浮于水面的涟漪,沉下去方知另一番细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