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地理名物考釋
         一地理通名詮釋
         二《禹貢》南方州域之考辨
         淮、海惟揚州(32)荊及衡陽惟荊州(37)梁州之華陽(42)《通典?州郡典》關於東南州域之劃分(45)
         三主要的地理標誌和分界綫
         四唐以前行政建置與人口分布重心
         兩漢之區劃與形勢(55)兩漢諸州域間人口分布:兼與唐代比較(60)晉代以降東南區劃的推進(63)
         五風俗地理之演化
         遷、班二史之論斷(72)《隋誌》、《通典》論九州風俗(80)《寰宇記》東南諸州風俗條(85)
         六唐代以前與唐代的東南地理要籍
         唐以前總誌和私撰方誌等(90)唐代官修總誌和圖經等(98)
         第二章東南行政區劃建置沿革
         一唐代行政區劃等級與東南的一、二級建置
         二貞觀十二年東南行政區劃
         三貞觀十二年之後政區建置沿革係年考訂
         四區劃界綫與勘界問題
         五唐代與當代行政區劃對照
         第三章諸州縣之地理形勢(上)
         一山南東道
         襄州(160)鄧州(162)唐州(163)隋州(164)均州(165)房州(165)郢州(166)復州(167)荊州(167)峽州(168)歸州(169)夔州(170)萬州(171)忠州(171)涪州(172)澧州(172)朗州(173)
         二淮南道
         揚州(175)楚州(176)滁州(178)和州(180)濠州(180)壽州(181)廬州(182)舒州(183)蘄州(184)黃州(184)安州(185)光州(185)申州(186)
         三江南東道
         潤州(186)常州(189)蘇州(191)湖州(193)杭州(195)睦州(198)越州(198)明州(200)婺州(201)衢州(201)處州(202)颱州(203)溫州(204)福州(204)建州(207)泉州(207)汀州(208)漳州(208)
         第四章諸州縣之地理形勢(下)
         一江南西道
         宣州(210)歙州(212)池州(214)洪州(216)江州(218)鄂州(220)沔州(221)嶽州(221)饒州(223)吉州(225)袁州(226)信州(227)撫州(228)虔州(229)潭州(231)衡州(232)邵州(232)永州(233)道州(234)郴州
         (236)連州(237)
         二嶺南道
         廣州(238)韶州(240)循州(241)潮州(242)端州(243)康州(243)新州(244)
         第五章唐代東南的生態環境
         一地質地貌狀況
         二氣候與生態
         嶺北的季節循環(250)嶺南氣候與“瘴癘”(258)
         三物種與生態
         虎(267)象、鰐、蛇等(273)
         四唐代東南總體優良的環境質量
         環境破壞與資源消耗的隱憂(279)
         第六章定居區域之地理類型
         一人口定居區域之地理類型:三層次概念剖析
         二定居點的微觀類型
         豫為城池(287)農業人口定居點暨村落之地理形態(296)
         三定居區域的中觀類型
         江南(306)雲夢澤(308)三峽(313)豫章(317)山地丘陵(320)海濱(323)
         四山川形勢之宏觀分區
         淮南(326)兩浙宣歙(328)江西(330)荊楚(331)福建(333)嶺南(334)
         五三峽以下之長江水係
         六定居區域地理類型的綜閤考察
         基礎設施(349)戶口規模與分布密度(351)理論模型與現實狀況(356)
         七唐代東南地理:作為曆史的邊界條件
         主要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二辭典、工具書和地圖冊
         三當代論著
         四中譯論著
         五外文文獻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