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以生動的語言和睿智的視角解讀冷戰的始末。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研究的西方權威之一,梅爾文•萊弗勒探索瞭大量新資料,從美蘇對抗史中截取瞭五個關鍵時刻,予以立意新穎又頗具啓發的分析。他對冷戰中曆任領導人的刻畫令人信服又言簡意賅。正如萊弗勒所描述的,那些領導人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艱難抉擇和最終成功顯示瞭在這個動蕩不定的世界中,領導層在維護和平上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諾曼•M•奈馬剋,斯坦福大學
本書展現瞭20世紀後半個世紀美國和蘇聯領導人之間的被迫式的壓力,說明瞭為什麼在斯大林死後,艾森豪威爾和Malenkov仍不能購銷舊帳,赫魯曉夫、肯尼迪和約翰遜如何反對聯閤國的壓力和國內政敵,以及1980年代什麼樣的政治背景允許領導者更多的注重共同利益而非區彆。
弗吉尼亞大學曆史係Edward Stettinius教授,著有《共産主義的幽靈:美國與冷戰的起源,1917—1953》以及榮獲班剋羅夫特奬的《實力優勢:國傢安全、杜魯門政府和冷戰》。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美國人利用過對抗,蘇聯更多的是集成沙俄衣鉢
评分文筆流暢。這場長達八十餘年的“人心之爭”在鐵幕落下的時候就注定瞭結局:斯大林占領東歐的目的是保衛蘇聯,而美國是要保護“生活方式”,理念高下立見。
评分用以寫作參考,閱讀前兩章。重點是冷戰作為國傢形象建構的屬性,而在這一平颱上為確立形象的行為亦改變瞭冷戰進程。資料翔實。
评分美國人利用過對抗,蘇聯更多的是集成沙俄衣鉢
评分“意識形態決定人們的觀念——這是冷戰帶給我們最大的啓示之一——不斷被強調的恐懼與機遇,是對美蘇利益關係理性判斷的歪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