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陈秉安
1948年生于湖南桂阳,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桂阳县运输公司工人,桂阳县卷烟厂工人,《主人翁》杂志编辑,《深圳风采》杂志副主编、主任编辑,《深圳周末》主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中篇报告文学《来自女儿国的报告》等。
先扯一点这本书 首先,历史资料什么的还算不错。写的也还算客观。 其次,不给五星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细节杜撰太浓重,还一个就是最后居然扯到了习仲xun,马屁太明显了。 最后,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还是至少想要写点真话的。从1962年之后一直到1978年中间这么多年基本都没咋写,...
评分一,1949年环境大变化,每天过境人数不下十万。港英政府不堪重负又出于人道,临时定了个奇怪的“过桥标准”——广东人可以过,非广东人则不可以。海关“察颜观色”后,问一句“系边度?”要是能答上“嗨烘公”就能过去。 (这也算新朝伊始,想走不拦的好时光。想走的都走了,剩...
评分 评分二战之后,中国也有自己的柏林墙、三八线。 河那边,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河这边,是“万岁”的社会主义的忆苦思甜。 建国前,党打天下,为的是让人民脱离水深火热,吃饱饭;建国后,党管天下,宣传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让人民吃忆苦饭。 建国初,党放松对外走廊,...
评分在吃食和思考之间,我想只有在前者被满足的条件下才有后者。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在这里吃不饱,或者无论如何也吃不饱,那只能跑,跑到能填饱肚子的地方,这是宪法中的居住自由吧,问题当然没有简单。在作者大片笔墨灌注的故事当中,有几个片段让我陷入久久的思考中。 ...
一段段血淚史,讓人泣之無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评分解释了我对中港关系史的许多疑问。
评分陳秉安的《大逃港》寫了22年,作者透露搜集資料的艱難一是在於這一段大陸人大規模偷渡去香港的歷史一直被視為禁忌,所有文獻、報道都被掩藏;二是在於親歷者如今星散各地,還有不少已經去世,劫後餘生的生者亦不愿回首這段悲慘經歷的。本書行文的情感很真摯,白璧微瑕在於對改革開放過度褒揚,4顆星
评分“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评分鉴定:内地没文化的人太多了,所以也根本没办法理解港人的今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