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

宅茲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聯經齣版公司
作者:葛兆光
出品人:
頁數:352
译者:
出版時間:2011-3-29
價格:NTD39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57083778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葛兆光
  • 思想史
  • 文化與曆史
  • 中國
  • 葛兆光
  • 文化史
  • 歷史學
  • 宅茲中國
  • 曆史
  • 文化
  • 考古
  • 中華文明
  • 國傢認同
  • 古代中國
  • 文明起源
  • 民族精神
  • 曆史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迴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傢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歷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藉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最早在這裡齣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齣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瞭「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麵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爲什麽是「亞洲」?

究竟什麽是「中國」?

中國如何麵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別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濛迴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傢和歷史;而民族、國傢和歷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齣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歷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齣瞭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齣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他提齣瞭「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瞭「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歷史中研究「民族國傢」,而不是把歷史從「民族國傢」中拯救齣來。

著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係教授,現爲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說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從民族國傢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理解民族國傢?
引言:「中國」作爲問題與作爲問題的「中國」
一、從施堅雅到郝若貝:「區域研究」引齣中國同一性質疑
二、從亞洲齣發思考:在亞洲中消融的「中國」
三、臺灣的立場:同心圓理論
四、大汗之國:濛元與滿清帝國對「中國」歷史的挑戰
五、後現代歷史學:從民族國傢拯救什麽歷史?
六、如何在中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中國?
結語:歷史、文化與政治,中國研究的三個嚮度
【附記一】
【附記二】
第一章:在歷史中理解中國
第一節:「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
一、「中國論」與「正統論」:中國意識的真正凸顯
二、實際政治與觀念想像的差異:天下、四夷、朝貢、敵國
三、中國:「邊界」的浮現
四、民族、國傢與文化的觀念:反夷教的意識以及確立道統
五、漢族的和中國的,什麽是漢族的和中國的?
第二節: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
一、想像和知識的差距:想像的異國
二、建構異域想像的三類資源:旅行記、職貢圖和神話傳說寓言
三、想像加上想像,故事加上故事:女國、狗國與屍頭蠻
四、利瑪竇之前的異域想像:來自古典知識和歷史記憶
五、利瑪竇來華之後:從「天下」到「萬國」
第三節:作爲思想史的古輿圖
一、邊緣與中央:歐洲古代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想像
二、從天下到萬國:古代中國華夷、輿地、禹跡圖中的觀念世界
三、佛教地圖:另類世界的想像
四、內諸夏而外諸夷:以明代海防地圖爲例
五、大「公」無「私」:從明代方誌地圖看當時人的公私觀念
六、小結
【附錄一】謎一樣的古地圖
一、令人驚異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二、濛元時代的世界新知識
三、是迴迴人的禮物嗎?
四、超越疆域的知識史視野
第二章:交錯的亞洲、東亞與中國
第四節: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東方──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一、「東方」、「中華」:漸行漸遠的中日韓三國
二、明以後無中華:朝鮮人的觀感
三、誰是中華文化血脈:日本人與漂流唐船船員的筆談
四、分道揚鑣:十七世紀以後的東亞還有認同嗎?
第五節: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
一、關於日本近代的亞洲主義
二、晚清至民初中國對「亞洲主義」的複雜反應
三、世界圖像的各自想像:中日之間的差異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或者傳統性與近代性
第六節:國傢與歷史之間:從日本關於中國道教、日本神道教與天皇製度關係的爭論說起
一、二福爭論,爭什麽?
二、津田左右吉及其對中國道教的判斷
三、津田左右吉的睏境:「影響」還是「藉用」?
四、「古層」複「古層」:關於神道與天皇
五、中國影響:日本學界的新觀點
六、轉道高句麗?道教在東亞傳播的路線圖
七、中國學傢加入論戰:宮崎市定的說法
八、桔逾淮則爲枳:中國道教與日本神道教之差異
結語:有關道教、神道教與天皇製的爭論背後
第三章:理解亞洲與中國歷史的方法
第七節:邊關何處?──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日本「滿濛迴藏鮮」之學的背景說起
引言:問題的提齣
一、晚清民初或明治大正之際:日本對「滿濛迴藏鮮」研究的興趣與東洋史學的形成
二、與歐洲爭勝:日本歷史學傢對中國周邊的研究動機之一
三、清國非國論:滿濛迴藏鮮學在日本興起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意味
四、邊界還是周邊:如何從歷史與現實中界定中國
第八節:從「西域」到「東海」:一個新歷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問題
引言:文明交錯的空間:地中海、西域與東海
一、西域:從近代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的轉嚮,到敦煌的大發現
二、東海:傳統文明在東亞近世的交錯與分離
三,研究重心與研究方法:西域研究與東海研究之異同
結論:預流、立場與方法──追尋文史研究的新視野
引言:學術史告訴我們什麽?
一、國際視野:從「虜學」到「從周邊看中國」
二,中國立場:與域外中國學的比較
三、交錯的文化史:不必劃地爲牢
四、結語:新資料、新方法和新典範──文史研究的展望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宋代当时的“边界”究竟具有怎样的概念内涵,而宋代之前和宋代之后的“边界”的意义又是如何呢? 我们如今对“边界”(以及更广义上的“边疆”)的认识往往交织着历史学的视角以及西来的法学的视角,不大容易厘清。  

評分

简单说说上周读的葛兆光先生《宅兹中国》一书。 这本书虽然2012年才出版,但其中的文章大都是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写成的,作者将其勒为一编,整合为一个关乎“宅”问题的书,并非随意结集,而是有着特定的意图。 “宅兹中国”这个题目取得相当准确,作者说...  

評分

作为少数民族,从小学到现在,我总是在日常生活中隐约感到很多困惑,而这种困惑是来自“中国”的。自进入大学后,这种困惑更是强烈困扰着我,自己尝试过思考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但“何为中国”、“谁是中国”这些宏大的历史叙述话题,却并非我现在本科二年级的水平所能解决的。...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太羅嗦。。

评分

(裝幀好漂亮!)

评分

太羅嗦。。

评分

太羅嗦。。

评分

想法很好,卻總覺不夠酣暢,似覺中氣不足。「想象中的共同體」、「從多麵鏡中認識中國」以及新史料發覺等問題都很值得討論,可惜此書每章都有虎頭蛇尾之感,引言緒論便道盡所有,其後材料堆砌,像是一個很厲害的師傅收集瞭很多上等材料、有瞭很好的想法卻還沒有好好整理,更無談形成成果。有些問題也發而未解。此書難以稱作是完善的專著。可是,我們要看到葛先生的眼光: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和方法論創新精神的學者,我們能從中學到許多。暑假曾被王德威關於「華語語係文學」構建的講座震撼,就我瞭解到的國內比較文學的視野覺得還不夠,似乎還拘泥在法國學派、美國學派中,跨文化研究也還有些呆闆,並沒有新的典範形成。而歷史學研究在一些方麵有不錯的想法,如葛先生所言,文史哲不該各管各的,這大概是一個學文學的人輔修歷史得到的一點感想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