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冲击

中国的冲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日] 沟口雄三
出品人:
页数:258
译者:王瑞根
出版时间:2011-7
价格:3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36230
丛书系列:沟口雄三著作集
图书标签:
  • 沟口雄三
  • 海外中国研究
  • 思想史
  • 日本
  • 中国研究
  • 历史
  • 海外中国学(日本)
  • 中国
  • 中国崛起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经济转型
  • 全球格局
  • 战略竞争
  • 文明复兴
  • 大国博弈
  • 未来趋势
  • 全球秩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时事评论,后两个部分为思想史学术研究。第一部分中,沟口教授敏锐地抓住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国认识的误区,即以现代化先行者自居的优越感、知识论上的歧视和偏见、断言中国缺少民主和自由的冷战思维、受害记忆与加害记忆之间的分离等等。他在历史的流动脉络里抓住这些被日本中国学回避和无视的问题点,展开了精彩的思想史分析。沟口教授指出,这些认识误区使得战后的日本社会仍然无法有效地追究战争责任和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且使得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无法进入跃动的中国当代史,这种状况间接地导致了日本社会在东亚国际关系中无法作出切合中国实际状况的判断,也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社会建立正常的友好关系。他分析了战争创伤记忆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指出了感情记忆作为历史真实所具有的无法以客观实证加以固定的特征,为突破日本知识界把战争记忆表面化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中国社会了解日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他也驳斥了关于中国没有自由和民主的冷战思维,指出中国有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方式,不可以用美国式标准简单套用。第二与第三个部分是沟口教授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变迁的结构性讨论。通过结构性讨论,他试图把第一部分所批判的日本中国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暴露这些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也建立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的思想史假说。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太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届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目录信息

序论 中国的冲击
第二次冲击
欧化并非“脱亚
被颠倒了的优劣
导致空洞化的力学
历史开始翻转
第一部分
第1章 中国与“自由”、“民主
当今依旧持续的冷战思维
从幻想走向幻灭
内在的知性歧视
第2章 如何面对现在时的历史
面对历史观之间的鸿沟
为何谢罪?如何谢罪?
密封舱里的“民主
历史的磁场
附文正视日中间的龃龉
第3章 所谓历史认识问题,是怎样成为问题的?
互不相通的脉络
“奋斗和受害”与加害
历史学应有的责任
外来的与向内的
第二部分
第4章 历史中的中国革命
“西洋的冲击”的故事
太平天国与军阀割据
王朝“体制”的崩溃
历史的推动者矽
第5章 中国近代的源流
中国式的近代
长期稳定的中华文明圈
何谓内发性近代
内发因由的近代化旅程
第6章 辛亥革命再思考
不以国家而以“天下”为视角
反帝?抑或是近代化?
集权与分权
鸦片战争是近代?
第7章 两种近代化道路--日本与中国
日本社会的资本主义化
2中国的冲击
中国的社会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三部分
第8章 礼教与中国革命
民国时期的“礼教
在历史的脉络之中
近世中国的社会伦理
礼教与革命
第9章 另一个“五四
命运坎坷的梁漱溟
与陈独秀的对立点
关于阶级问题
宗法社会的传统
“礼治”社会主义
附录关于历史叙述的意图与客观性问题
历史学家与事实
关于历史叙述中的意图问题
无意图地进入历史的海洋
代跋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沟口雄三:俯瞰中国三百年 《南方都市报》2011年9月18日,“南方阅读・南都推荐”栏 一个外国人,大学毕业论文以“属于人民文学范畴”的赵树理为题,毕业后在父亲的公司主持家业,半路被拖入本地大学专攻“中国文学”,结果却是以回溯据说是现代新文学源头的晚明文...  

评分

评分

多需要警醒啊。 先说读后感受: 1、不要被书名蒙骗,这是本学院派的历史书,非常好! 2、一个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到这个地步,书中解构、建构、内容翔实、举例清晰,让人佩服,同时也很有隐忧。正如作者所说,日本对中国的关注,远多于中国对日本的关注。想想没错的,我们更关注...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部分表面上是讨论日本战后责任问题,实际上是要求日本人抛弃近代以来不断强化的“西方文明,日本好学,中国愚昧”的认识图式(似乎对中国的观察太过正面乐观了,不愧左翼)。第二、三部分的散论是尝试跳出中日两国官方对于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史观”(也就是反帝反封现代化),看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例子是民国军阀割据与黄宗羲分权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与宋明理学在乡村的礼法教化之间的连续性。对具体论题的讨论有趣但仍是尝试性的,还待考。本书最重要的教导是提醒学者如何努力跳出各种史观的先入之限,基本方法就是培养出自己厚重的“历史感”,空着双手进入历史(对于社会学/人类学,就是经验世界喽),把握历史本身的事实脉络,锤炼出轮扁斫轮般的技艺。问题和理论是体会中得来,而非思考中得来

评分

写的真漂亮!正视中日间的龃龉:在对待中日战争的态度上,中国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谢罪!”与日本的“中国要求日本谢罪将持续到何年何日!”简直无解。

评分

很可以看

评分

这样的论文集作为专著出版阅读时,虽然内容一定有重复导致快感下降,但基本在一个脉络里的自我对话,很精彩!展现了一条新的史观(当然我觉得未必是国人没想到,只是不敢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市场)。作者首先提出“场”的概念,从而冀希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只是对问题下定义。这里举了南京大屠杀为例子。接着,开始证明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完全是受到西方的冲击,也有自身内部的轨迹可以探明,从道德要求的下移,这点举了朱到王的思想发展,又从中引出礼教一词在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变化,并且通过大篇幅介绍梁漱溟而批判了陈独秀们对封建礼教的运动式的歪解,通过家规家谱案卷的解读,抛出共产主义其实就是变相的宗族互助式结构,(同时比对了中日近代化的实质)军阀内斗也是因为宗族发展而权力下移所致。最后作者说他不是左派,你信吗

评分

沟口在后记里说这是“一本在形式上不太合乎常规的书”,但其实颇具创见,相较于西方中心论,本书提出的说法不能说是抵抗,倒像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消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