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孩子

城市化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熊易寒
出品人:
頁數:319
译者:
出版時間:2010-8
價格:35.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208094437
叢書系列:上海市學術著作齣版基金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農民工
  • 流動兒童
  • 政治學
  • 熊易寒
  • 城市
  • 中國
  • 身份認同
  • 城市化 孩子 兒童成長 社會變遷 傢庭關係 教育問題 生活觀察 現實題材 成長故事 城市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往的政治社會化研究主要關注階級、階層、社會經濟地位、種族等客觀因素對於兒童政治社會化的影響,而本文通過對農民工子女的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對他們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模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本文試圖迴答以下問題:首先,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是通過什麼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會化媒介在其中發揮瞭什麼作用?其次,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模式的?最後,如果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會對他們政治觀念與行為産生重大影響,那麼,圍繞身份差異而形成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農民工子女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受者,抑或形成瞭一套相對自主的底層文化?如此一來,看似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就與政治學的傳統議題——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階級再生産——緊密地勾連在一起。

研究錶明:第一、傢庭、學校、國傢(包括基層政府和意識形態的國傢)、社會乾預(NGO、誌願者)是農民工子女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媒介。農民工子女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包含建製化的政治學習與事件化的政治學習兩種機製,前者主要型塑他們的價值觀,後者則更多地影響他們的知識庫存。對於農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們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發揮瞭更加突齣的作用。

第二、農民工子女與政治社會化媒介的互動過程,往往是圍繞著身份的確認與否認、鬥爭與妥協而展開的,也就是說,政治社會化是以身份生産為中心的。由此形成的身份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社會結構與具體情境共同作用下的權宜性結果,一旦失去外力的推動,一種特定身份就可能停止運作瞭。身份認同從來不是自由意誌的錶達,而是始終存在於特定的權力結構之中。當農民工子女試圖錶達自己的身份認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群體和國傢治理行為的製約,防禦性認同和進取性認同便應運而生。本文用“運作性認同”來錶述農民工子女身份生産的這一特性。

第三、通過對農民工子弟學校與公辦學校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雖然就讀於公辦學校的農民工子女學習積極性高於前者,但卻更為強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會的歧視,對個人的前景也更加悲觀,其成長過程中存在顯著的“天花闆效應”,也就是說,由於對社會流動的預期很低而主動放棄學業上的努力。農民工子弟學校則盛行“反學校文化”,如果說公辦學校的農民工子女是因為低預期而選擇“自我放棄”,那麼,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反學校文化”並不是因為自暴自棄,恰恰相反,他們常常為自己離經叛道的行為感到自豪。通過否定學校的價值係統、衊視校方和教師的權威,他們一方麵獲得瞭獨立與自尊,另一方麵則心甘情願地提前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加速瞭階級再生産的進程。

但是,反學校文化並不是一套獨立的底層文化,對調查問捲的分析顯示:農民工子女對基本社會規範的接受程度與城市兒童相差甚微,價值傾嚮基本一緻,隻不過城市兒童的態度更趨近於政治正確性,也就是說,對於主流價值觀認可的觀點,城市兒童錶示更強烈的支持;對於主流價值觀否定的觀點,城市兒童錶示更堅決的反對。簡言之,與城市兒童相比,農民工子女與主流價值觀錶現齣輕微的疏離,但他們並沒有站在主流價值觀的對立麵。他們與城市孩子的不同更多地錶現在知識庫存:在遭遇群際衝突事件之後,農民工子女會對這些事件進行加工,將其整理為相應的“故事”,當日後再齣現類似的事件時,這些生活記憶所構成的知識庫存將成為他們判斷和行動的依據。

論文的最後一部分還討論瞭相關命題與概念的適用範圍,在超越個案的同時避免過度誇大結論的解釋力,一方麵揭示瞭農民工子女政治社會化的深層機製,另一方麵也補充和修正瞭政治社會化的一般理論。

關鍵詞:身份生産 政治社會化 建製化的政治學習 事件化的政治學習 運作性認同

著者簡介

熊易寒,1980年生,湖南衡陽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復旦大學基層社會與政權建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先後就讀於湘潭大學(1999.9-2003.9)和復旦大學(2003.9-2009.1),獲管理學學士學位與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興趣為移民政治、基層治理、政治社會化,在《讀書》、《社會》、《開放時代》、《二十一世紀》(香港)、《中國農村觀察》、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SSCI)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十餘篇,閤作齣版譯著1部,入選上海市晨光計劃,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各1項,代錶作為《城市化的孩子:農民工子女的身份生産與政治社會化》(上海人民齣版社2010年)。

圖書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當代中國的身份政治與兒童政治社會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城市化的孩子及其理論意義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與身份認同:兩種研究進路的分殊與閤流
一、政治社會化研究:真的過時瞭嗎?
二、身份認同研究i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視角
三、狹路相逢:將身份認同嵌入政治社會化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一、文獻法
二、內容分析
三、深度訪談
四、參與觀察
五、問捲調查

第一章 看不見的城牆:農民工子女的城鄉認知與身份意識
第一節 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危機:想象抑或現實?
第二節 由鄉村到城市:以農民工子女的文本為分析對象
一、農民工子女文本中的城裏人形象
二、農民工子女文本中的城鄉對比
三、外地人:農民工子女的身份意識
第三節 從城市到鄉村:放牛班的“尋根”之旅
一、戲中戲:“尋根”之旅與身份政治
二、我是誰:放牛班的自我錶達
三、第二代下層移民:放牛班的類型學意義
第四節 小結:社會結構與社會情境中的身份認同

第二章 政治遺傳學:傢庭、文化與權力
第一節 外來的人:生計壓力下的傢庭教育
一、父輩的社會經濟地位
二、望子成龍與“龍生龍”法則
三、有形與無形的社區
四、傢庭教育方式:放任與粗暴之間
第二節 被治理者的政治:另類的政治社會化
一、城市公共政治的“局外人”
二、日常生活中的被治理者
第三節 小結:事件驅動的政治社會化

第三章 底層與學校:階級再生産陰影下的政治社會化
第一節 編班的兩難睏境:公辦學校中的城鄉二元結構
一、底層的班級:物理空間的階層隱喻
二、編班的政治:社會空間的階層區隔
三、天花闆效應:社會流動預期與自我放棄
第二節 反學校文化: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社會化與反社會化
一、同是異鄉人:流動中的師生關係
二、安全第一:國傢的在場與不在場
三、反學校文化:孩子們的叛逆與反抗
第三節 信息不一緻:思想政治教育的睏局
一、思想政治課
二、課間操訓話
三、班會
四、各類競賽
第四節 小結:階級再生産與政治社會化

第四章 榜樣的政治:國傢意識形態的社會化機製
第一節 榜樣的政治社會學
第二節 榜樣背後的國傢:舒航涯的政治符號意義
第三節 當榜樣遭遇偶像:倫理國傢與世俗化社會的互動
第四節 小結:直接政治社會化的式微
一、榜樣政治的一般模式
二、榜樣教育與政治灌輸

第五章 獻愛心與塑造新公民:社會乾預的兩種路徑及其影響
第一節 社會乾預行動的譜係
第二節 從愛心到責任:大學生誌願者與農民工子女的交互社會化
一、誌在改變:理想主義者的激情與睏惑
二、後支教時代:走嚮親密關係的社會乾預
第三節 塑造新公民:久牽的心靈教育與製度規訓
一、塑造新公民:久牽的教育目標
二、久牽的課程設置與製度規訓
三、久牽的“核心價值觀”
第四節 小結:社會乾預與政治社會化

第六章 以身份生産為中心的政治社會化:媒介、過程與結果
第一節 建製化與事件化的政治學習
一、建製化的政治學習
二、事件化的政治學習
第二節 運作性認同與分類係統: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類屬化
一、自我認同、社會歸類與治理分類
二、運作性認同:身份生産的內在機製
第三節 價值觀與知識庫存:政治社會化的二元産齣
一、疏離但不反對:農民工子女與主流價值觀
二、知識庫存與“生活判例法”
第四節 餘論:本書結論的適用範圍

附錄一:主要人物一覽
附錄二:農民工子女的價值觀調查報告
附錄三:調查問捲Ⅰ(農民工子女)
附錄四:調查問捲Ⅱ(城市兒童)
附錄五:訪談提綱Ⅰ(農民工子女)
附錄六:訪談提綱Ⅱ(放牛班閤唱團成員)
附錄七:學生作文二篇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上看到熊易寒的文章《命运的政治学》,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命运的政治学》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实际上是对《城市化的孩子》一书的反思和推进。与《城市化的孩子》的社会科学路子不同,《命运的政治学》更多地勾勒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透过这篇文章,...

評分

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上看到熊易寒的文章《命运的政治学》,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命运的政治学》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实际上是对《城市化的孩子》一书的反思和推进。与《城市化的孩子》的社会科学路子不同,《命运的政治学》更多地勾勒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透过这篇文章,...

評分

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上看到熊易寒的文章《命运的政治学》,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命运的政治学》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实际上是对《城市化的孩子》一书的反思和推进。与《城市化的孩子》的社会科学路子不同,《命运的政治学》更多地勾勒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透过这篇文章,...

評分

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上看到熊易寒的文章《命运的政治学》,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命运的政治学》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实际上是对《城市化的孩子》一书的反思和推进。与《城市化的孩子》的社会科学路子不同,《命运的政治学》更多地勾勒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透过这篇文章,...

評分

在《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上看到熊易寒的文章《命运的政治学》,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命运的政治学》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实际上是对《城市化的孩子》一书的反思和推进。与《城市化的孩子》的社会科学路子不同,《命运的政治学》更多地勾勒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透过这篇文章,...

用戶評價

评分

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睏境:城市化的孩子意即他們不是農村人,也不是城裏人,這一尷尬身份經常在群際交往中被激活,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運作性認同。但是“政治社會化”在這篇博士論文中意義有限啊。

评分

比較感性的實證研究。

评分

難得一見的溫暖真摯的論文。其中用政治社會化的框架分析童年經曆、傢庭背景對一個人成年後政治立場的確定

评分

對於寫東西幫補很大,不勝唏噓自己乾的事情。

评分

農民工子女的身份認同睏境:城市化的孩子意即他們不是農村人,也不是城裏人,這一尷尬身份經常在群際交往中被激活,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運作性認同。但是“政治社會化”在這篇博士論文中意義有限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