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概說

中國佛教史概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法鼓文化
作者:野上俊靜等
出品人:
頁數:250
译者:釋聖嚴
出版時間:1999
價格: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957598078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學
  • 宗教
  • 中國佛教史
  • 日本
  • 思想史
  • 學術
  • 颱版待購
  • 佛教史
  • 中國佛教
  • 佛教文化
  • 宗教史
  • 曆史
  • 中國曆史
  • 佛教
  • 文化
  • 學術
  • 概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佛教史概說

野村博士序

野村耀昌

在亞洲世界的曆史上,佛教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悠久的東亞方麵,佛教不但在長時間中,支持著許多人的精神生活,且及於文化之各方麵,不用說,政治及經濟,也直接或間接地,受瞭不少的影響。可是,我們不能忘瞭,「中國之佛教」,是盛行於東亞的佛教主乾。

中國,是以自身的語文,將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傳譯和容受過來。這是藉著來自西方的鬍僧,以及漢人之中的佛教徒們,共同協力,長期苦心的結晶,便是漢譯《大藏經》的成立。齣生於中國與日本的各宗祖師們,均將這些漢譯的佛典,信奉為佛陀的親口之言,個彆組織成獨特的教義,終於,完成瞭以「中國之佛教」為基礎的大乘佛教。

以此,我們把握瞭這一東亞佛教的母體,將「中國之佛教」的曆史之開展和演變,介紹齣來。各章分由野上俊靜、小川貫弌、牧田諦亮、野村耀昌、佐藤達玄等五人執筆,然後將草稿集中閱讀,統理成為一書,當然,責任乃由執筆者共同負擔。我們五人,現均於各大學中教授「中國佛教史」,所以,根據教育經驗的考察,采取最新的研究成果,願其作為大學裏的概說教科書,對於一般的知識分子,則為理解中國佛教史的參考書。

恰巧,作為本書作者之一的我,奉職於立正大學,前來日本留學的聖嚴法師,目前正在本校大學院,攻讀博士課程,是一位篤學的求法之士,他將本書用現代的中國語譯瞭齣來,聞將付梓齣版。那麼,本書的流布行將更廣,接觸的讀者也將更多。在將理解作正確的弘布上說,也是極可欣慰的事,故應譯者之請,作此序文,並對他的努力,用錶深深的謝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野村耀昌識

著者簡介

譯者序

本書是《佛教史概說》中的「中國篇」,另有「印度篇」及「日本篇」兩書,對中國人而言,當以「中國篇」最切要。以往國人所編的中國佛教史,大多偏於宗派及其教理發展的敘述,殊少能像本書這樣,對於佛教所曆各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地理因素、文化基礎、政治製度及其與佛教相互關涉的影響得失,作縱橫麵的介紹和分析;至於教團的活動、教義思想的演變,當然也是本書的內容之一。

本書的另一優點,在於接觸的範圍雖廣,卻能齣之以要言不繁,使人讀來,一目瞭然。

本書齣版於一九六八年,乃是現有中國佛教史書中最新的著作,它最大特色,是集閤瞭現代日本研究中國佛教史的五位專傢,各就其所專長的範圍,分章執筆,最後由一人統理成書,交由京都有名的平樂寺書店齣版。

本書不是用作通俗傳教的,乃是基於純學術的曆史觀點,作瞭概觀性的介紹;故在今天的日本,已被各大學采作佛教史的教材,同時普遍受到知識分子之喜愛。譯者譯齣本書的目的,亦在便利國內的知識分子,能從佛教史實的考察中,正確地認識中國的佛教。茲將本書的原作者們,介紹如下:

野上俊靜:大榖大學前任校長(文學博士)

小川貫弌 :龍榖大學教授

牧田諦亮:京都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

野村耀昌:立正大學前任佛教學部部長(文學博士)

佐藤達玄:駒澤大學副教授

一九七一年六月釋聖嚴識於東京

圖書目錄

中國佛教史概說

野村博士序

譯者序

原序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佛教的性格

第二節 佛教史的地域區分

第三節 佛教傳播的路綫

第四節 佛教史的時代區分

第二章 後漢的佛教──傳來與容受

第一節 傳來的年代

第二節 明帝求法

第三節 《魏略》的記載

第四節 楚王英的奉佛

第五節 東西的交通

第六節 經典的成立

第三章 魏晉的佛教──經典之翻譯與研究

第一節 魏‧吳的翻譯傢

第二節 竺法護

第三節 鬍族的佛教

第四節 漢人之齣傢

第五節 道安

第六節 鳩摩羅什

第七節 涅槃宗

第八節 廬山的慧遠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團的發展與儒道二教

第一節 法社‧義邑‧僧祇戶‧佛圖戶

第二節 佛寺及僧尼數字

第三節 南朝的佛教

第四節 齊

第五節 梁武帝

第六節 真諦

第七節 陳

第八節 道教之成立

第九節 北魏太武帝之廢佛

第十節 文成帝復興佛教

第十一節 北周武帝之廢佛

第五章 佛教藝術的發達

第一節 建築

第二節 雕刻與繪畫

第三節 敦煌

第四節 雲岡

第五節 龍門

第六節 麥積山

第七節 炳靈寺

第八節 鞏縣‧天龍山‧響堂山‧陀山‧雲門山

第六章 隋之佛教──國傢之統一與佛教

第一節 國傢佛教

第二節 五眾與四方館

第三節 天颱宗

第四節 三論宗

第五節 末法思想

第六節 三階教

第七節 房山石經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國傢性質與社會活動

第一節 國傢和佛教

第二節 沙門的禮敬問題

第三節 州立的官寺和內道場

第四節 僧尼的簿籍以及度牒和戒牒

第五節 僧尼的管理製度

第六節 僧尼的社會活動

第七節 會昌法難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與戒律

第一節 正像末法的三時思想

第二節 淨土教的興起

第三節 道綽和善導的淨土教

第四節 慈湣‧法照‧少康

第五節 律學的勃興

第六節 《四分律》的三派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華嚴宗與禪宗

第一節 華嚴宗的開創

第二節 法藏‧澄觀‧宗密

第三節 華嚴之教判

第四節 禪宗

第五節 《百丈清規》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與密教

第一節 法相宗

第二節 玄奘三藏

第三節 窺基

第四節 法相宗的教義

第五節 俱捨宗

第六節 密教

第七節 唐代密教的三位大師

第八節 密教的教義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一節 華北的佛教

第二節 周世宗廢佛

第三節 五代的佛教學

第四節 吳越和南唐的佛教

第五節 禪宗的五派分張

第六節 臨濟宗及溈仰宗

第七節 洞山及雲門的宗風

第八節 法眼宗與臨濟宗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一節 復興佛教的政策

第二節 宋代的譯經事業

第三節 印經院的事業

第四節 戒壇的設立與受戒製度

第五節 佛教史學的發達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一節 禪宗的開展

第二節 語錄及公案

第三節 看話禪與默照禪

第四節 宋儒與佛教

第五節 淨土教與念佛結社

第十四章 遼金的佛教

第一節 遼之帝室與佛教

第二節 補刻房山石經

第三節 《契丹大藏經》

第四節 遼代的佛教學

第五節 二稅戶

第六節 佛教信仰的普及

第七節 金之帝室與佛教

第八節 度牒的公賣

第九節 教團的統製

第十節 金代佛教的特色

第十一節 全真教

第十二節 《金刻大藏經》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一節 元代帝室與佛教

第二節 喇嘛教與八思巴

第三節 佛教的滲透

第四節 元朝對於佛教的統製

第五節 道教及佛教二教的爭執

第六節 元朝的佛教各宗派

第七節 教團的膨脹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一節 明代佛教的本質

第二節 明太祖對佛教的統製

第三節 黑衣宰相道衍

第四節 明代佛教的實況和賣牒

第五節 道教的功過格

第六節 砧基道人

第七節 奏請整肅佛教

第八節 明代的喇嘛教

第九節 各宗互融

第十節 四大師

第十一節 三教融閤與居士佛教

第十二節 《大藏經》之齣版

第十三節 明代的佛教典籍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一節 清朝對於佛教的統製

第二節 清朝的民眾教化

第三節 教團的實況

第四節 清代佛教的各宗派

第五節 居士佛教

第六節 太平天國與清末佛教的崩潰

第七節 楊仁山

第八節 《大藏經》之齣版

第十八章 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

第一節 廟産興學

第二節 打倒迷信及反宗教運動

第三節 佛教界的組織化與僧教育

第四節 中國現代佛教的導師太虛

第五節 佛書的刊行

第六節 中國佛教的現況

中國佛教史年錶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後漢的佛教──傳來與容受

第三章 魏晉的佛教──經典之翻譯與研究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團的發展與儒道二教

第五章 佛教藝術的發達

第六章 隋之佛教──國傢之統一與佛教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國傢性質與社會活動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與戒律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華嚴宗與禪宗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與密教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十四章 遼金的佛教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十八章 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脈絡清晰,敘述客觀,尤其是對三武一宗滅佛的分析,既從佛教團內部、也結閤當時的政治發展。以此書來作為佛教史的概論的確是很好的。

评分

書不錯,隻是翻譯的太爛瞭~低級錯誤也很多

评分

作為基礎讀物還是比較清晰簡潔的,就是翻譯真的不敢恭維。

评分

一本簡潔又清晰的佛教簡史,讀完就大概掌握瞭中國佛教發展的大緻脈絡,聖嚴法師翻譯,語言簡約有力。

评分

2014的十月校運會,任保管組,負責看東西。坐著沒事,就看此書,竟也花瞭三天纔看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