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嫱,居住在北京的台湾人。台湾政治大学本科,美国波士顿大学硕士,北京清华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棱聚商务咨询创意总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及咨询工作,拍摄记录片,研究流行文化,专注于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研究。自称“文化买办”,“有机知识分子”,文化产业网站(www.wenhuaindustry.cn)创办人。
1949年,一百多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六十年来,他们心中带着重返大陆的期望,在眷村从暂时落脚到落地生根,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而眷村,也从暂居之所,逐渐变为故乡。
六十年,一甲子的光阴,有太多可以记述,也有太多可以遗忘。不管记忆或忘却,历史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在这条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有故事。差别只在,有些故事波涛汹涌如大江大海,有些故事缓慢清淡如小溪小流。
于是,我们邀请了15位不同领域、不同世代的人物,细细诉说眷村的一切。他们是朱天心、赖声川、王伟忠、张茂桂、毛训容、李俊贤等。他们就像15台照相机,在深浅不一的聚焦中,呈现出一幅幅即将消逝的眷村图景:眷村的形成、眷村的现状、眷村的凋零和保存、眷村文学、眷村爱情、眷村女性、眷村美食、黑帮少年、寻根之旅、家族变迁、眷村方言……所有的叙述,都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
眷村,见证了台湾六十年的发展,也承载了两岸六十年的情感与记忆。
说起眷村 就想起以前我拍的牯岭街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23686562/
评分说起眷村 就想起以前我拍的牯岭街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23686562/
评分看到《宝岛眷村》在大陆出版,百感交集,《宝岛眷村》所呈现的,是大时代的烙印、权力与光阴的刻痕;作为本书的主编,回流大陆的外省第二代,我想呈现的,是动荡时代中时空断裂的延续,上一代浓浓乡愁中提炼出的新生命,还有离散家族冥冥中世代传承的庇荫。在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评分我其实是想为<宝岛眷村>写一些东西的.没机会看到这部话剧,在北京的三场,时间过了2天之后,才知道已经演完了.也是前一段时间忙的昏天暗地,错过了.某天下班去了光合作用,连同卡佛的那本一起买的. 原本是想春节独自在北京,想家心切的时候用来加重乡愁的,结果不争气,大年三十的早上...
评分2月7号下午2点,我参加了《宝岛眷村》的新书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伟忠哥说,眷村是什么?眷村就是1949年国民党军队逃到台湾的时候,一个暂时的住所,当时根本没有想要在这里住太久,所以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简陋。那时候有一个什么口号“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以倾诉疗愈伤痛。每次去湾湾前,都试图通过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多了解一点湾湾,第一次是看电影《赛德克巴莱》,第二次是不需要攻略却一字一句读完了LP,而这次,怕是几年甚至是这辈子最后一次去了,只想更多了解眷村。不仅因为眷村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最多的渊源,也因为我同样是无根的,从原乡他乡这个意义上说,干休所无非也是个豪华版的眷村
评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终其一生,牢记着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址;他们在清明节的时候,没有祖先的坟头可以恸哭;他们在两鬓斑白之际,第二次辞别了自己的故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缅怀着回忆,寻找着“我是谁”的答案;他们从一处放飞,天涯四散时想念着不再的家园;他们的故乡在大陆,家却在台湾。
评分说实话,里面每一篇的质量都参差不齐,这是个巨大催泪的主题,好多文章却都隔靴搔痒,主题也比较散,没有主线串起来,比较失望,三星。
评分编的不好
评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终其一生,牢记着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址;他们在清明节的时候,没有祖先的坟头可以恸哭;他们在两鬓斑白之际,第二次辞别了自己的故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缅怀着回忆,寻找着“我是谁”的答案;他们从一处放飞,天涯四散时想念着不再的家园;他们的故乡在大陆,家却在台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