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

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文物齣版社
作者:宮治昭
出品人:
頁數:582
译者:
出版時間:2009-8
價格:19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0102625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佛教
  • 藝術史
  • 宗教
  • 圖像學
  • 宮治昭
  • 藝術
  • 美術考古
  • 美術史
  • 涅槃
  • 彌勒
  • 佛教圖像學
  • 佛教藝術
  • 唐代佛教
  • 佛像造型
  • 宗教象徵
  • 佛教哲學
  • 壁畫藝術
  • 淨土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涅磐和彌勒的圖像學》接受瞭先行者各種研究的刺激和啓迪,以涅槃和彌勒圖像為基軸,試圖運用圖像解釋學的方法,探索佛教美術從印度到中亞的傳播及變化。涅槃和彌勒,乍一看兩種意義不同的主題相組閤也許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但以這兩者為基軸是有原因的。因為生死——涅槃的問題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涅檗和彌勒的圖像與此關係深厚。以佛教的根本概念涅槃為基礎,以與其相關的“死”與“生(再生)”相聯係的圖像為主題,從結構上窺探佛教美術橫跨印度、中亞的傳播和發展變化的真實麵貌。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論 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 如何理解佛教美術的多樣性
二 本研究的圖像解釋學方法
三 本研究的構成
第一部 印度的搴堵波信仰與涅槃美術
第一章 窣堵波的象徵及其裝飾原理——窣堵波造型所錶現的“死”與“生”的象徵
一 引言
二 窣堵波與聖樹支提
三 窣堵波與柱、宇宙軸
四 窣堵波與胎、卵、壺
五 窣堵波與祠堂、天宮、樂園
六 窣堵波的裝飾原理
(一)水
(二)植物
(三)動物
(四)眾神
(五)女神與密荼那
七 窣堵波、涅檗的雙重性
第二章 南印度阿瑪拉瓦蒂的涅槃故事圖——“釋迦最後之旅”的故事圖
一 引言
二 故事圖六個場麵的解釋
(一)第一場麵“多子聖樹”
(二)第二場麵“遮婆羅聖樹”
(三)第三場麵“大林的鳩陀伽羅講堂”
(四)第四個場麵“象之凝望”
(五)第五場麵“釋迦休憩與河流奇跡”
(六)第六場麵“般涅槃”
三 故事圖的特徵
四 故事圖的製作年代和位置確定
[附論]阿瑪拉瓦蒂齣土的八角柱浮雕葬禮故事圖
第三章 犍陀羅涅槃圖的解讀——“釋迦之死”故事圖的齣現
一 引言
二 側臥的釋迦
三 世俗的人們(末羅族)
四 諸神(魔王及女兒、梵天和帝釋天、執金剛神、樹神、城的女神、頌贊之神)
五 比丘(悲淚比丘、阿難和阿那律、優波摩那、須跋、大迦葉)
六結語
第四章 印度涅槃美術的變遷——涅槃的象徵性與故事性的矛盾
一 早期佛教美術中的涅槃美術
(一)涅槃圖的禁忌
(二)捨利故事圖
二 犍陀羅的涅槃故事圖
(一)涅槃(“涅槃”)
(二)葬禮(“遺體纏布”“入殮”“送葬”“荼毗”)
(三)捨利(“捨利入城”“守護、禮拜捨利”“捨利爭奪戰”“分捨利”“搬運捨利”“起塔”)
(四)涅槃故事圖的特徵
三 印度涅槃圖的發展
(一)貴霜朝的秣菟羅
(二)笈多朝的秣菟羅和薩爾納特
(三)涅槃大像——拘屍那揭羅與阿旃陀
(四)波羅朝 四 結語
第二部 印度尊像的兩個係列與彌勒菩薩圖像
第一章 古代印度的梵天、帝釋天圖像——聖者、行者的形象和王者、戰士的形象
一 引言
二 梵天和帝釋天的神格
三 梵天的圖像
(一)梵天圖像的形成
(二)梵天圖像的發展
四 帝釋天的圖像
(一)帝釋天圖像的形成
(二)帝釋天圖像的發展
五 結語
第二章 犍陀羅三尊形式中二脅侍菩薩圖像——釋迦菩薩、彌勒菩薩、觀音菩薩
一 引言
二 犍陀羅三尊形式中二脅侍菩薩的圖像分類
三 犍陀羅菩薩像的圖像與尊格——釋迦、彌勒、觀音
第三章 犍陀羅的彌勒菩薩圖像——圍繞梵天、婆羅門行者圖像的混淆
一 犍陀羅彌勒菩薩諸特徵
二 犍陀羅彌勒菩薩的圖像學
三 結語
[附論一]關於犍陀羅的彌勒佛造像
[附論二]關於犍陀羅、迦畢試“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圖像研究
第四章 犍陀羅的半跏思惟圖像——半跏思惟像的齣現及與觀音菩薩的聯係
一 引言
二 佛傳圖中的半跏思惟像
三 大神變圖中的半跏思惟像
四 佛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五 單體的半跏思惟像
六 結語
第五章 印度彌勒圖像的變遷——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的圖像轉換
一 引言
二 貴霜朝的彌勒菩薩像
(一)犍陀羅
(二)秣菟羅
三 笈多朝、後笈多朝的彌勒菩薩像
(一)薩爾納特
(二)西印度石窟(阿旃陀、卡乃裏、納西剋、卡洛拉)
四 波羅朝的彌勒菩薩像
五 結語
第三部 中亞彌勒和涅槃的圖像學
第一章 彌勒與大佛——象徵理想世界的彌勒大佛
一 大佛與印度、中亞、中國
二 彌勒經典與彌勒的身高
三 陀曆的彌勒大佛
第二章 剋孜爾第一期券頂窟壁畫——禪定僧、山嶽構圖、彌勒菩薩的圖像構成
一 引言
二 第一期券頂窟壁畫
(一)第77窟(雕像窟)
(二)第118窟(海馬窟)
(三)第212窟(航海者窟)
(四)第92窟(雌猿窟)
三 禪定僧與自然景觀的圖象
四 禪定僧、山嶽構圖的模式“帝釋窟禪定”
五 山嶽錶現的特徵及由來
六 須彌山與洞窟
七 禪定僧、山嶽構圖與彌勒信仰
八 “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圖像
九 結語
第三章 剋孜爾石窟的涅檠美術——犍陀羅涅槃圖的繼承、演變和發展
一 剋孜爾石窟的涅槃美術概觀
二 正方形穹窿頂窟的涅槃圖
(一)佛傳中的涅槃
(二)涅槃圖的獨立
三 大像窟的涅槃圖——涅槃空間的形成
四 中心柱窟的涅槃圖像構成
(一)“涅槃”
(二)“荼毗”
(三)“分捨利”
(四)從“阿闍世王故事”到“第一結集”
(五)“涅槃”與“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的組閤
五 結語
第四章 中亞涅槃圖的圖像學考察——哀悼姿態與女神信仰
一 西北印度的晚期涅槃圖
二 巴米揚和敦煌隋代的涅槃圖
三 哀悼的姿態
四 彭吉肯特的“哀悼之圖”
五 中亞的涅槃圖及其背景
第五章 巴米揚石窟頂部壁畫的圖像構成——彌勒菩薩、韆佛、裝飾佛陀、涅槃圖 一 引言
二 西大佛的佛龕頂部壁畫——彌勒菩薩的兜率天世界
三 坐佛龕和祠堂窟的圖像構成——彌勒菩薩與韆佛
四 彌勒菩薩的圖像
五 彌勒菩薩、韆佛、裝飾佛陀、涅槃圖
六 彌勒菩薩與涅槃圖的組閤
結論
後記
Contents and Summary in English
圖版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 印度尊像中“梵天、帝释天”与“弥勒、观音”的演化 1) 梵天的后裔婆罗门和反映帝释天神格的刹帝利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核心,这二系列与湿婆和毗湿奴图像也有很深关联。 2) 在古代占优势的梵天、帝释天信仰逐下,而接替出现的湿婆、毗湿奴信仰趋于隆盛;梵天与湿...

評分

“涅磐”和“弥勒”两个性质不同的题材相结合,是在佛教美术中关于“死”和“生(再生)”的结合。通过对两者综合考察,可以理解佛教美术如何脱离原始印度世界而在中亚再生。 佛教美术,分为小乘系(以释迦信仰为中心包括弥勒菩萨信仰)、大乘系(以阿弥陀、药师为中心的多...  

評分

“涅磐”和“弥勒”两个性质不同的题材相结合,是在佛教美术中关于“死”和“生(再生)”的结合。通过对两者综合考察,可以理解佛教美术如何脱离原始印度世界而在中亚再生。 佛教美术,分为小乘系(以释迦信仰为中心包括弥勒菩萨信仰)、大乘系(以阿弥陀、药师为中心的多...  

評分

1、 印度尊像中“梵天、帝释天”与“弥勒、观音”的演化 1) 梵天的后裔婆罗门和反映帝释天神格的刹帝利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核心,这二系列与湿婆和毗湿奴图像也有很深关联。 2) 在古代占优势的梵天、帝释天信仰逐下,而接替出现的湿婆、毗湿奴信仰趋于隆盛;梵天与湿...

評分

1、 印度尊像中“梵天、帝释天”与“弥勒、观音”的演化 1) 梵天的后裔婆罗门和反映帝释天神格的刹帝利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核心,这二系列与湿婆和毗湿奴图像也有很深关联。 2) 在古代占优势的梵天、帝释天信仰逐下,而接替出现的湿婆、毗湿奴信仰趋于隆盛;梵天与湿...

用戶評價

评分

宮治老的扛鼎之作,研究石窟藝術及佛教美術自印度傳播到中亞的必須書目。

评分

宮治老的扛鼎之作,研究石窟藝術及佛教美術自印度傳播到中亞的必須書目。

评分

可以說內容還是很充實的一本書吧。但是卻也有很多東西沒有講到,波羅王朝的部分也很簡略。

评分

博士論文好範本,而且一點都不乏味

评分

:J19/25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