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作者:宫治昭
出品人:
页数:582
译者:
出版时间:2009-8
价格:19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102625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佛教
  • 艺术史
  • 宗教
  • 图像学
  • 宮治昭
  • 艺术
  • 美术考古
  • 美术史
  • 涅槃
  • 弥勒
  • 佛教图像学
  • 佛教艺术
  • 唐代佛教
  • 佛像造型
  • 宗教象征
  • 佛教哲学
  • 壁画艺术
  • 净土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涅磐和弥勒的图像学》接受了先行者各种研究的刺激和启迪,以涅槃和弥勒图像为基轴,试图运用图像解释学的方法,探索佛教美术从印度到中亚的传播及变化。涅槃和弥勒,乍一看两种意义不同的主题相组合也许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但以这两者为基轴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死——涅槃的问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涅檗和弥勒的图像与此关系深厚。以佛教的根本概念涅槃为基础,以与其相关的“死”与“生(再生)”相联系的图像为主题,从结构上窥探佛教美术横跨印度、中亚的传播和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序论 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 如何理解佛教美术的多样性
二 本研究的图像解释学方法
三 本研究的构成
第一部 印度的搴堵波信仰与涅槃美术
第一章 窣堵波的象征及其装饰原理——窣堵波造型所表现的“死”与“生”的象征
一 引言
二 窣堵波与圣树支提
三 窣堵波与柱、宇宙轴
四 窣堵波与胎、卵、壶
五 窣堵波与祠堂、天宫、乐园
六 窣堵波的装饰原理
(一)水
(二)植物
(三)动物
(四)众神
(五)女神与密荼那
七 窣堵波、涅檗的双重性
第二章 南印度阿玛拉瓦蒂的涅槃故事图——“释迦最后之旅”的故事图
一 引言
二 故事图六个场面的解释
(一)第一场面“多子圣树”
(二)第二场面“遮婆罗圣树”
(三)第三场面“大林的鸠陀伽罗讲堂”
(四)第四个场面“象之凝望”
(五)第五场面“释迦休憩与河流奇迹”
(六)第六场面“般涅槃”
三 故事图的特征
四 故事图的制作年代和位置确定
[附论]阿玛拉瓦蒂出土的八角柱浮雕葬礼故事图
第三章 犍陀罗涅槃图的解读——“释迦之死”故事图的出现
一 引言
二 侧卧的释迦
三 世俗的人们(末罗族)
四 诸神(魔王及女儿、梵天和帝释天、执金刚神、树神、城的女神、颂赞之神)
五 比丘(悲泪比丘、阿难和阿那律、优波摩那、须跋、大迦叶)
六结语
第四章 印度涅槃美术的变迁——涅槃的象征性与故事性的矛盾
一 早期佛教美术中的涅槃美术
(一)涅槃图的禁忌
(二)舍利故事图
二 犍陀罗的涅槃故事图
(一)涅槃(“涅槃”)
(二)葬礼(“遗体缠布”“入殓”“送葬”“荼毗”)
(三)舍利(“舍利入城”“守护、礼拜舍利”“舍利争夺战”“分舍利”“搬运舍利”“起塔”)
(四)涅槃故事图的特征
三 印度涅槃图的发展
(一)贵霜朝的秣菟罗
(二)笈多朝的秣菟罗和萨尔纳特
(三)涅槃大像——拘尸那揭罗与阿旃陀
(四)波罗朝 四 结语
第二部 印度尊像的两个系列与弥勒菩萨图像
第一章 古代印度的梵天、帝释天图像——圣者、行者的形象和王者、战士的形象
一 引言
二 梵天和帝释天的神格
三 梵天的图像
(一)梵天图像的形成
(二)梵天图像的发展
四 帝释天的图像
(一)帝释天图像的形成
(二)帝释天图像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二章 犍陀罗三尊形式中二胁侍菩萨图像——释迦菩萨、弥勒菩萨、观音菩萨
一 引言
二 犍陀罗三尊形式中二胁侍菩萨的图像分类
三 犍陀罗菩萨像的图像与尊格——释迦、弥勒、观音
第三章 犍陀罗的弥勒菩萨图像——围绕梵天、婆罗门行者图像的混淆
一 犍陀罗弥勒菩萨诸特征
二 犍陀罗弥勒菩萨的图像学
三 结语
[附论一]关于犍陀罗的弥勒佛造像
[附论二]关于犍陀罗、迦毕试“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图像研究
第四章 犍陀罗的半跏思惟图像——半跏思惟像的出现及与观音菩萨的联系
一 引言
二 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三 大神变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四 佛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五 单体的半跏思惟像
六 结语
第五章 印度弥勒图像的变迁——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的图像转换
一 引言
二 贵霜朝的弥勒菩萨像
(一)犍陀罗
(二)秣菟罗
三 笈多朝、后笈多朝的弥勒菩萨像
(一)萨尔纳特
(二)西印度石窟(阿旃陀、卡乃里、纳西克、卡洛拉)
四 波罗朝的弥勒菩萨像
五 结语
第三部 中亚弥勒和涅槃的图像学
第一章 弥勒与大佛——象征理想世界的弥勒大佛
一 大佛与印度、中亚、中国
二 弥勒经典与弥勒的身高
三 陀历的弥勒大佛
第二章 克孜尔第一期券顶窟壁画——禅定僧、山岳构图、弥勒菩萨的图像构成
一 引言
二 第一期券顶窟壁画
(一)第77窟(雕像窟)
(二)第118窟(海马窟)
(三)第212窟(航海者窟)
(四)第92窟(雌猿窟)
三 禅定僧与自然景观的图象
四 禅定僧、山岳构图的模式“帝释窟禅定”
五 山岳表现的特征及由来
六 须弥山与洞窟
七 禅定僧、山岳构图与弥勒信仰
八 “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图像
九 结语
第三章 克孜尔石窟的涅檠美术——犍陀罗涅槃图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一 克孜尔石窟的涅槃美术概观
二 正方形穹窿顶窟的涅槃图
(一)佛传中的涅槃
(二)涅槃图的独立
三 大像窟的涅槃图——涅槃空间的形成
四 中心柱窟的涅槃图像构成
(一)“涅槃”
(二)“荼毗”
(三)“分舍利”
(四)从“阿阇世王故事”到“第一结集”
(五)“涅槃”与“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的组合
五 结语
第四章 中亚涅槃图的图像学考察——哀悼姿态与女神信仰
一 西北印度的晚期涅槃图
二 巴米扬和敦煌隋代的涅槃图
三 哀悼的姿态
四 彭吉肯特的“哀悼之图”
五 中亚的涅槃图及其背景
第五章 巴米扬石窟顶部壁画的图像构成——弥勒菩萨、千佛、装饰佛陀、涅槃图 一 引言
二 西大佛的佛龛顶部壁画——弥勒菩萨的兜率天世界
三 坐佛龛和祠堂窟的图像构成——弥勒菩萨与千佛
四 弥勒菩萨的图像
五 弥勒菩萨、千佛、装饰佛陀、涅槃图
六 弥勒菩萨与涅槃图的组合
结论
后记
Contents and Summary in English
图版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涅磐”和“弥勒”两个性质不同的题材相结合,是在佛教美术中关于“死”和“生(再生)”的结合。通过对两者综合考察,可以理解佛教美术如何脱离原始印度世界而在中亚再生。 佛教美术,分为小乘系(以释迦信仰为中心包括弥勒菩萨信仰)、大乘系(以阿弥陀、药师为中心的多...  

评分

1、 印度尊像中“梵天、帝释天”与“弥勒、观音”的演化 1) 梵天的后裔婆罗门和反映帝释天神格的刹帝利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核心,这二系列与湿婆和毗湿奴图像也有很深关联。 2) 在古代占优势的梵天、帝释天信仰逐下,而接替出现的湿婆、毗湿奴信仰趋于隆盛;梵天与湿...

评分

1、 印度尊像中“梵天、帝释天”与“弥勒、观音”的演化 1) 梵天的后裔婆罗门和反映帝释天神格的刹帝利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核心,这二系列与湿婆和毗湿奴图像也有很深关联。 2) 在古代占优势的梵天、帝释天信仰逐下,而接替出现的湿婆、毗湿奴信仰趋于隆盛;梵天与湿...

评分

1、 印度尊像中“梵天、帝释天”与“弥勒、观音”的演化 1) 梵天的后裔婆罗门和反映帝释天神格的刹帝利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核心,这二系列与湿婆和毗湿奴图像也有很深关联。 2) 在古代占优势的梵天、帝释天信仰逐下,而接替出现的湿婆、毗湿奴信仰趋于隆盛;梵天与湿...

评分

“涅磐”和“弥勒”两个性质不同的题材相结合,是在佛教美术中关于“死”和“生(再生)”的结合。通过对两者综合考察,可以理解佛教美术如何脱离原始印度世界而在中亚再生。 佛教美术,分为小乘系(以释迦信仰为中心包括弥勒菩萨信仰)、大乘系(以阿弥陀、药师为中心的多...  

用户评价

评分

满怀崇敬和期待地~翻译还是有些问题

评分

这个感觉看完了之后吧,好像几句话就能总结出来(夸张了),但是日本学者就是精细,到位。这其实是个很深的话题,佛教的涅槃和唯物的死亡有什么区别。为何最初的时候佛教艺术不直接表现涅槃,是因为对死亡的避讳吗。为什么后来又开始表现涅槃,那是因为涅槃在佛教中的内涵终于和死亡区分开了。从涅槃图像学中,展开这样的探讨,是这本书最精要之处,阅读时须注意。

评分

这个感觉看完了之后吧,好像几句话就能总结出来(夸张了),但是日本学者就是精细,到位。这其实是个很深的话题,佛教的涅槃和唯物的死亡有什么区别。为何最初的时候佛教艺术不直接表现涅槃,是因为对死亡的避讳吗。为什么后来又开始表现涅槃,那是因为涅槃在佛教中的内涵终于和死亡区分开了。从涅槃图像学中,展开这样的探讨,是这本书最精要之处,阅读时须注意。

评分

:J19/25

评分

可以说内容还是很充实的一本书吧。但是却也有很多东西没有讲到,波罗王朝的部分也很简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