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1931-2003)
一九三一年生於美國紐約市,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Fredonia分校,為著名的教育傢、媒體理論學者和文化批評傢。波茲曼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長期任教於紐約大學,身為舊派人文主義學者的波茲曼畢生緻力於研究現代科技對文化和教育的影響,並率先提齣「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的概念且創立相關科係,對媒體文化研究的影響深遠。
重要作品包括《童年的消逝》、《教學作為一種顛覆的活動》(Teaching As A Subversive Activity)、《死於娛悅:在娛樂業年代的公共論述》(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business)、《教育的極緻:重新定義學校的價值》(The End of Education: 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如何觀看電視新聞》(How to Watch TV News)等。
蕭昭君
目前任教於花蓮教育大學教育係,並在低年級教室擔任閱讀培力誌工,緻力於與低年級學童進行故事敘說。
在這個變遷迅速、資訊暢通的科技世界中,童話正在消逝,童年也正在消逝!
人類學傢米德曾將電視比喻為兒童的「第二個父母」,經由這個電力與符號組成的黑盒子,成人世界的病痛、暴力、無能和混亂正源源不絕地灌輸到兒童腦中……神秘不再,敬畏不再。
社會上隨處可見成人模樣的兒童,人類似乎遺忘瞭社會需要兒童的存在,更忘瞭兒童也需要童年,特別是在電腦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任何一個有機會接近電視、電腦的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成人充滿衝突、戰爭、性愛、暴力的現實世界。身處科技時代的成人該如何保護兒童,讓兒童繼續保有純真與平安?
「瞭解童年,也就瞭解瞭我們自己。」透過作者尼爾.波茲曼對童年概念的耙梳和反思,我們得到的將不是一個單一答案,而是捍衛下一代的勇氣,並喚起我們對美好人性的種種記憶。
【推薦序】波茲曼論媒體、童年與教育 / 杜明城
再版譯序 / 蕭昭君
導 論
童年的發明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起源
第四章 童年之旅
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結束之始
第六章 一覽無遺的媒介
第七章 成年的兒童
第八章 消逝中的兒童
第九章 六大問題
參考書目
中英對照索引
英中對照索引
波兹曼显然非常清楚,他定义上或者近代西方意识里的童年,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产物,但同样清晰的是他显然没有注意到(我并不怪他),近代西方定义上的童年,在占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从未存在过,而且很可能未来也来不及诞生就会直接跳跃进入令他忧心忡忡的下...
評分波兹曼另外一本很有名的批判主义学术书籍,和他的《娱乐至死》是齐名的。这本深刻分析了童年为何消逝的小册子很值得一读。这一次,作者似乎有点卖弄才学,写了不少和主题并没有太多关联(或者无直接关联)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这些内容其实是应该放在脚注里的,因为,这些内容...
評分不知道爲什麽上圖把這個書放在了五花八門的[兒童心理讀物]里,自然這的確事關兒童心理,但更有關媒體的演變和影響。不禁想到eco那個好玩的[天下圖書館一般黑]。 言歸正傳。neil postman的用詞很口語化,也不像innis那樣註釋繁複。他的過人之處在於:提出了過人的見解。 當今媒...
評分尼尔-波兹曼描述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现象,即童年这一概念的产生与消逝。虽然生物学意义上的童年一直存在,但作者认为,儿童真正被社会所重视是在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之后。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大量平价书籍涌现出来,阅读图书这一技能需要专门长时间的学习,因此儿童时期作为培...
評分《童年的消逝》一书的作者声称自己在“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两种观点当中认同后者,即认为儿童是“社会产物”。但是很显然,无论是论证“童年的被发明”还是“童年的消逝”,他所选取的角度都太过单一,前者通过印刷品的普及而后者通过电视的流行,当然这跟作者本...
從電視的齣現剖析瞭美國社會
评分從電視的齣現剖析瞭美國社會
评分從電視的齣現剖析瞭美國社會
评分從電視的齣現剖析瞭美國社會
评分從電視的齣現剖析瞭美國社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