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学部委员。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羡林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
《读书与做人》一书中,老先生所用辞藻并不华丽,而是平淡近人、娓娓道来。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一为读书,一为做人。其中读书部分有百分之八十,而做人部分只有百分之二十。 先说读书部分。季老先生通篇没有用华丽宏大的词语去堆砌,而是用很朴素的词句、普通的例子去诉说自...
评分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才理解到这一点或许有点晚。不过总比没有觉悟的好。 印象最深的是季老先生在德国留学的那一段读书学习的经历,尤其是德国人学习语言的方法——老师只教授字母读音,其余的一概由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对于这一点自己深有体会。当初纯粹是兴趣爱好而...
评分做科学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四方面: 一、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 二、知识面(对西方当前流行的各种学术流派,不管你认为多么离奇荒诞,也必须加以研究,至少也应该了解其轮廓,不能简单地盲从或拒绝) 三、外语(达到能读能译...
评分《读书与做人》一书中,老先生所用辞藻并不华丽,而是平淡近人、娓娓道来。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一为读书,一为做人。其中读书部分有百分之八十,而做人部分只有百分之二十。 先说读书部分。季老先生通篇没有用华丽宏大的词语去堆砌,而是用很朴素的词句、普通的例子去诉说自...
评分平常的字眼耐读的语句是我喜欢读的书。
评分高级鸡汤了,读书的部分涉及很多老先生求学和语言学专业的内容,略过之后直奔做人的部分(结果只剩下20%的部分)都是些朴实的道理,只是惊讶于自己仿佛已经很久没看到写的这么好的文章了(相比现在一些“导师”写出来的东西),语言朴素,排比工整,娓娓道来,忍不住摘抄,哪怕是就当多人几个字儿也好。
评分读书篇我给四星,做人篇则给两星半。本书处处彰显出季先生的谦逊、勤奋、博学、尊师,这些对于任何时代的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喜欢一些德国留学经历相关的片段,尤其是《重返哥廷根》,感人至深。但书中有些思想可谓迂腐,实在不敢苟同:比如“不锻炼、不挑食”主义,实在以偏概全;对于“学外语犹如学游泳,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的观点,太过偏激,他个人的外语学习经验跟他不喜社交、勤奋苦读等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完全未考虑学习者不同的性格、动机、学习方式等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对于“容忍”的态度我也不同意,因为中国人不敢据理力争的特点其实是很大的一个局限性。做人篇的有些文章实在无甚意义,比如论道德、谎言的文字,道理自然是好的,只是语言贫乏,分析还未展开,文章就戛然而止,都是引用一些古文后告诫现代年轻人的套路。
评分有感:我不会做人,我不会与人相处,我时常满怀童真看世界,我但愿所有人都能心口如一,我祈求彼此交流无须刻意没有阻碍的灵魂伴侣...
评分一个真正纠结过“到底是去清华好还是去北大好”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