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学部委员。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羡林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季羡林老先生一开始并没有大侃特侃鸡汤式的人生经验,而是由自己说起,讲了个最普通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经验:勤奋。季老的底蕴并不是来自儿时有什么大志,高瞻远瞩那般的奋斗,而是踏踏实实,走一步看一步积累起来的,这大抵也是与季老的成长环境影响分不开的。 现...
评分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习”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部分 对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在下实为叹服。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习精神及...
评分本来季老的这本书,都是零零散散的想法,打算直接在豆瓣写点笔记就好了,但是写到下面一句话的时候,忽然觉得要说的很多,所以还是打算写个评论。 在308页有一句话:“正反两面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
评分买了很久的一本书,今日才促读完毕,顿感神清气爽。 季老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读原著了。(...
评分季羡林老先生一开始并没有大侃特侃鸡汤式的人生经验,而是由自己说起,讲了个最普通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经验:勤奋。季老的底蕴并不是来自儿时有什么大志,高瞻远瞩那般的奋斗,而是踏踏实实,走一步看一步积累起来的,这大抵也是与季老的成长环境影响分不开的。 现...
翻了十篇 一般般
评分以为是读书与做人一般一般,没想到是大部分做的书序,全书基本五分之四都是读书,而只有五分之一是做人的,在读书这方面也不是方法或者推荐,只是一些书序。这可谓是让我大失所望。但好在如果作为人生的启蒙读物还是可以,毕竟最后的做人段落已经彰显了他一辈子沿用的哲学!
评分看目录很喜欢,读起来很失望。读书篇基本上就是自我总结和回忆录,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深没有体现出来,叙述的求学经历没有太多借鉴意义,介绍的学习方法也无甚内容;做人篇的道理很浅显,举得例子都很平常。与《贤行润身》有重复。
评分遇事不嘀咕
评分以为是读书与做人一般一般,没想到是大部分做的书序,全书基本五分之四都是读书,而只有五分之一是做人的,在读书这方面也不是方法或者推荐,只是一些书序。这可谓是让我大失所望。但好在如果作为人生的启蒙读物还是可以,毕竟最后的做人段落已经彰显了他一辈子沿用的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