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臺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秀威資訊
作者:傅吉毅
出品人:
頁數:214
译者:
出版時間:2008
價格:270台币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221030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科幻 
  • Mark 
  • 科幻新概念理論叢書 
  • 文化研究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在 颱 灣 文 學 史 的 書 寫 裡,科幻小說總是難以被文學史傢所重視,然而,三十多年來,隨著有心人的努力,颱灣科幻在亦步亦趨中摸索成長,雖然成果有限,不過也耕耘齣一片園地。因此, 在這世紀初之際,為颱灣科幻作一迴顧式的審視,對於日後建構起華文科幻的傳統當有基礎性的幫助。

而 本 論 文 是 從 一 個 「次文類」及「次文化」的角度來重新建構起颱灣科幻的發展歷程, 首先將颱灣科幻小說的發展分為「發展期」、「黃金期」、「轉變期」到「再興期」四個階段。

其次,颱灣科幻的推動者和創作者相當地自覺想走齣屬於華人風格的科幻,因此我們可明顯看齣颱灣科幻逐漸從「西化」走上「中化」的轉化歷程。另外,如何將科幻小說從通俗地位提升到嚴肅文學的範疇,這方麵我們看到瞭颱灣科幻作傢們的努力。再從科幻文學傳統內部演變來看,筆者亦發現颱灣科幻小說從早期的「國族」為主要論調,到近來「性別」的著重, 似乎也顯現齣世代、性別之間的差異性。

最 後 , 從颱灣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來看, 可以發現文學傳播機製的運作對於科幻發展的確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緣起與動機

一、中大科幻課程的紀念

二、引起「正視」的學術起步

第二節 目的、範圍與方法

一、目的

(一)另創文化性的價值

(二)顯示文學史的真相

二、範圍與方法

(一)取材小說

(二)藉徑文學社會學

第三節 論文篇章結構

第二章 尋找失落的文學紀元—歷史論

第一節 「潘渡娜」的誕生—發展期(1968∼1979)

一、正名論—是科學小說或科幻小說?

二、《一0一0一年》—黃海的科幻嘗試

第二節 「星雲」的進行麯—黃金期(1980∼1994)

一、大眾路線—倪匡風潮論

二、小眾的科幻「熱」—科幻運動

第三節 「繽紛」的科幻—轉變期(1995∼1999)…

一、張係國的「新中間科幻路線」

5

二、科幻「新勢力」—洪淩、紀大偉的「異色科幻」

第四節 科幻「天下」的形成—再興期(1999∼)

一、葉李華風雲

二、科幻金字塔—市場競爭的趨勢

第三章 宏觀視野下的變異軌跡—方嚮論

第一節 從「西化」到「中化」

一、如何宣傳?.

二、如何再造?

第二節 由「通俗」而「雅正」

一、科幻≠消遣娛樂

二、「文以載道」的藝術觀

第三節 自「國族」至「性別」

一、前行代:張係國、黃海

二、中生代:張大春、平路

三、新生代:洪淩、郝譽翔

第四章 複製與再生—機製論

第一節 不再「幻相」的《幻象》

一、科幻與《明日世界》

二、科幻與《幻象》

第二節 菁英科幻的科幻獎

一、科幻獎迴顧

二、科幻獎意義的再思考

第三節 齣版社

一、翻譯科幻小說

二、中文科幻創作小說

第五章 結 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 颱灣科幻文學年錶

附錄二 颱灣翻譯科幻小說刊行要目

附錄三 《幻象》雜誌八期目次整理

附錄四 《明日世界》中的科幻作品

附錄五 歷年颱灣科幻課程一覽錶

附錄六 張係國訪談記錄

附錄七 黃海訪談記錄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本書是作者的國立中央大學博碩士論文

评分

本書是作者的國立中央大學博碩士論文

评分

本書是作者的國立中央大學博碩士論文

评分

本書是作者的國立中央大學博碩士論文

评分

本書是作者的國立中央大學博碩士論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