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

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瑞典] 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
出品人:
页数:256
译者:沈赟璐
出版时间:2024-8
价格:5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95642
丛书系列:译文纪实
图书标签:
  • 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文学史
  • 文化评论
  • 社会观察
  • 历史反思
  • 文学奖项
  • 当代文学
  • 文化现象
  • 知识分子
  • 批评性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法颁奖的2018年,瑞典文学院究竟发生了什么?

被他和他的朋友们抵制,意味着被文化界拒之门外,

但她们决定不再沉默!

获瑞典书店员工协会“你的书,我们的选择”奖、年度塞尔玛奖等

————

2018年5月4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当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文学奖曾因战争或缺少合适的候选人而取消或推迟颁奖,因丑闻暂停颁奖史无前例。

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是“揭开盖子的第一人”。她于2017年11月21日在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报》刊登调查报道,以18名女性的证词,揭露一名“文化大咖”的性侵丑闻,之后进一步指认此人便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著名文化人让-克洛德•阿尔诺。

阿尔诺和瑞典文学院关系密切,他不仅有一名院士妻子,还与多名院士是亲密的朋友。丑闻持续发酵,引发瑞典文学院内部的激烈冲突,多名院士愤而离席,声明不再参与文学院的任何活动……瑞典文学院面临成立之后最大的危机。

【编辑推荐】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没能如期颁布。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被视作全球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作为其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在世界文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到2019年曝光的一连串丑闻,却令成立200余年、一直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瑞典文学院跌下“神坛”。

丑闻的中心是一个名叫让-克洛德・阿尔诺的法国人。阿尔诺和他的诗人妻子、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共同经营着斯德哥尔摩最有声望的文化沙龙“论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院士、艺术界名流都是“论坛”的常客。

20多年来,阿尔诺的轻浮好色是人尽皆知的——包括他的那些院士朋友,但人们似乎将其解读为他的法式风情的一部分。阿尔诺用恐惧和羞耻制造沉默,这种沉默又进一步使受害者和知情人相信,他围绕“论坛”和瑞典文学院建立起的人脉足以使发声者付出惨重代价。直到古斯塔夫松的调查揭开尘封的盖子,受害者不再沉默,人们才终于发现,阿尔诺的“轻浮”行为早已达到犯罪的程度。

丑闻不断发酵,弗罗斯滕松利用职务之便影响瑞典文学院奖项评选和资金发放的嫌疑也浮出水面。院士们对于如何应对丑闻持两极化的态度,保守派与改革派爆发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瑞典文学院面临瓦解的危机……

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系列丑闻曝光的过程,并由此暴露出瑞典文学院内部乃至整个瑞典文化界的诸多弊病。

作者简介

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丨Matilda Voss Gustavsson

1987年出生,瑞典记者,供职于瑞典《每日新闻报》文化部。她关于文化界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的报道震惊了瑞典文学院和全世界,获瑞典新闻大奖年度独家新闻奖、瑞典杂志出版协会年度记者奖、《快报》比约恩•尼尔松优秀文化记者奖等。凭借《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获瑞典书店员工协会“你的书,我们的选择”奖、年度塞尔玛奖等。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即便早已知道这桩丑闻,但本书披露的细节依然骇我听闻!如果本书记录为真的话,那么书中不同女性讲述的被阿尔诺性侵的经过,足以证明这人绝不只是当年新闻报道中什么轻飘飘的“咸猪手”,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性虐狂恶魔。更讽刺的是,这样的人能在瑞典文化圈、文学圈混得“风生水起”,真的不得不让人对瑞典文化精英阶层投以深深的鄙视。一直有一个朴素的疑问:为什么是这些瑞典人来决定诺贝尔?他们是谁?又是谁赋予了他们权威?当然,这种既得利益阶层和手握“我能毁了你”的权力的“文化圈”并非瑞典独有。

评分

一个满嘴跑火车并曾经做过电工的法国人,也没什么艺术素养,为什么就能在瑞典文学届“闯出一片天”?就因为他娶了著名的瑞典诗人,因着她在瑞典文学院占有一席之地,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可以肆无忌惮地给那些茫然无措的女孩施加精神上的压力,咸猪手性骚扰直至强奸行为的发生。而阿尔诺所处圈子里的所谓的文化精英们,包括阿尔诺的那位伟大的诗人妻子,都选择了无视这些行为的发生。直到18位女性同意通过本书作者,将所有事实真相公布于众。 合理化强奸行为的后果,就是权势地位都高于女性的侵害方,明确的物化和性化了女性,仿佛女性只是一个发泄欲望的容器和可以随时转赠他人的礼物。

评分

“你不知道我和谁结婚了吗?”这句话贯穿本书始终。为何瑞典文学院在2018年宣布不颁发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从哈维·温斯坦被指控性骚扰和性侵说起。这让作者联想到“论坛”及潜藏背后的传言。她辗转联系到18位不同程度受到让-克洛德性骚扰和性侵害的女性,记录被害经过。勇敢面对与重述很难,特别是让-克洛德自恃“论坛”艺术总监和瑞典文学院院士妻子的伴侣。他明示自己握有能断送对方的文学艺术生涯的权力。调查发现“论坛”还涉嫌盗取新人艺术家作品(出售作品款项未转/被吞)。有报告指出让·克洛德散布诺奖得主信息共计7次。文章一经发出引起轩然大波:瑞典文学院院士各执己见。常务秘书长达尼乌斯抵住压力发稿声明却被指责有失偏颇。裙带关系凌驾于瑞典文学院独特的,百年历史的独立性之上,该如何重整?堵塞的淤泥还需反复冲刷洗净。

评分

没有艺术的才华但深谙立人设的窍门,以三寸不烂之舌编制人脉的网,买卖人情累积影响力和权力,最终在文化界占据一席之地——所谓的“文化大咖”非瑞典独有,他们总能在追名逐利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羡慕着这般徒有虚名之人的瑞典文学院院士们,说到底也不过是庸俗之辈。恩达尔之流所追求的“超越短暂当下的神话”,并不如他们所以为的高尚。

评分

即便早已知道这桩丑闻,但本书披露的细节依然骇我听闻!如果本书记录为真的话,那么书中不同女性讲述的被阿尔诺性侵的经过,足以证明这人绝不只是当年新闻报道中什么轻飘飘的“咸猪手”,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性虐狂恶魔。更讽刺的是,这样的人能在瑞典文化圈、文学圈混得“风生水起”,真的不得不让人对瑞典文化精英阶层投以深深的鄙视。一直有一个朴素的疑问:为什么是这些瑞典人来决定诺贝尔?他们是谁?又是谁赋予了他们权威?当然,这种既得利益阶层和手握“我能毁了你”的权力的“文化圈”并非瑞典独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