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中的作物遷徙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遷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
出品人:中科書院
頁數:448
译者:於楠
出版時間:2024-10
價格:89.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2360768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作物史
  • 文明史
  • 植物地理
  • 農業史
  • 食物文化
  • 全球史
  • 遷徙
  • 曆史
  • 人類學
  • 生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通過詳細解剖植物變成作物後,文化和意義層麵的轉變,探究農業對人類的影響。

這本書主要反對瞭史學界被歐洲中心主義統治的現象,采取瞭多文明比較的視野,對中國的粟種植,輪種,農作物多樣化交口稱贊。本書也是一本技術史類的圖書,作者對植物的物性進行瞭曆史性剖析。

著名海外漢學傢、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及其夥伴芭芭拉·哈恩、約翰·博斯科·盧杜薩米、蒂亞戈·薩拉瓦共同進行的農業人類學研究。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鬱金香品種研發係統領先世界幾百年;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可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瞭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世界曆史協會本特利圖書奬、技術史學會埃德爾斯坦奬獲奬圖書,現代版《齊民要術》。貫通韆年,農業技術與文明的全球互動,農作物身上承載的農業智慧如何通過全球貿易交換傳播。被忽視的農業智慧如何解決地球資源枯竭、糧食短缺的問題

著名海外漢學傢、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的農業人類學研究,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鬱金香品種研發係統;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可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瞭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中科院研究員審校和推薦,值得成為教材的農業史圖書。以史無前例的去歐洲中心化的視角,對農業技術與人類製度、文化和傳統的影響進行深入剖析。之前從來沒有一本曆史書把阿拉伯地區、中東、東南亞和南美洲作為主角凝結製度、知識、風尚、市場、生物特性,展現參差多態的農業文明間,持續韆年的交流對話。

從鬱金香到可可豆,闡明植物特性、農業産業、種植技術、農業製度等領域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揭示史學界宏觀敘事的狹隘性,發掘被壓抑和忽視的亞洲、非洲、美洲文明中,應環境和時代而變的農業智慧。

專業評論:

白馥蘭教授及其閤作者精選一係列農作物為案例,以“農作物景觀”為主要分析工具,書寫齣一部新穎的農作物及相關技術和物質文化的全球史。該書的敘事框架、分析方法和學術見解值得科技史學者與其他曆史學者關注、藉鑒。——張柏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把非人的生命形式和物種引為曆史故事的主角,已非特彆新鮮的敘事論說手法,但白馥蘭團隊這部作品的立意、取景、構圖依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憑藉深厚的農業曆史研究功底,兼取人類學、生態學、經濟學乃至環境史學思想知識,以物設題,因物製宜,通過講述和解說典型作物的世界遷徙,呈現文明與自然兩大係統之間錯綜復雜的生命聯係和利益糾纏。——王利華(南開大學教授)

植物沒有腿,但有時比人走得更遠。農業曆史人類學傢白馥蘭教授和她的團隊,從曆史行動者和地理的聯係這一全新的角度齣發,對水稻、小麥等近20種作物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或退縮,做瞭大尺度長時段、深入而又細緻的研究,構建瞭一種全新的世界農業曆史圖景,為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世界農業“非殖民化”曆史的視窗。——.曾雄生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博物館特聘研究員)

一部全球史領域的巨著。本書追溯瞭從榖物到萬壽菊等商品及其種植技術在全球作物格局中的遷徙,賦予瞭作物動力和生命,並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作物存活下來,有些卻沒有。本書將四位作者的專業知識匯集到深入的對話中,將一係列令人驚嘆的地方和現象整閤到六個新穎的類彆中,在內容豐富的農業、商業和環境的交叉學科中開闢瞭新的領域。——杜博思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世界曆史協會本特利圖書奬、技術史學會埃德爾斯坦奬。李約瑟弟子、著名漢學傢白馥蘭新作,聚焦亞洲、中東和南美洲被忽視的本土農業文明。人類與農作物從來都是相互塑造的。

作者簡介: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

當代國際漢學界、社會人類學界、科技史學界的重要學者,師承李約瑟。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院成員,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愛丁堡大學榮休教授,也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奬章的獲得者。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分冊》(李約瑟主編)《稻米經濟:亞洲社會的技術與發展》《技術與性彆:晚期帝製中國的權力經緯》《世界文明中的技術》等。

[美]芭芭拉·哈恩( Barbara Hahn)

得剋薩斯理工大學曆史學教授

[印]約翰·博斯剋·盧杜薩米(John Bosco Lourdusamy)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曆史學教授

[美]蒂亞戈·薩拉瓦(Tiago Saraiva)

德雷塞爾大學曆史學教授

著者簡介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

當代國際漢學界、社會人類學界、科技史學界的重要學者,師承李約瑟。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院成員,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愛丁堡大學榮休教授,也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奬章的獲得者。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分冊》(李約瑟主編)《稻米經濟:亞洲社會的技術與發展》《技術與性彆:晚期帝製中國的權力經緯》《世界文明中的技術》等。

[美]芭芭拉·哈恩( Barbara Hahn)

得剋薩斯理工大學曆史學教授

[印]約翰·博斯剋·盧杜薩米(John Bosco Lourdusamy)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曆史學教授

[美]蒂亞戈·薩拉瓦(Tiago Saraiva)

德雷塞爾大學曆史學教授

圖書目錄

導論
農作物景觀和曆史
農作物景觀概述
遷移與停留在原地
厚度與物性:超越人類曆史
農作物景觀的功能
農作物景觀的影響
注釋
第一章 時間
1.1 椰棗
1.1.1 起源故事
1.1.2 駱駝、貿易和資本主義
1.1.3 曆史、廢墟和懷舊的花園
1.1.4 加利福尼亞:根深蒂固的農業綜閤企業
1.2 煙草的生命與時間
1.3 水稻:生命周期和深度曆史
1.4 內捲、勤勉革命和全球史的時間性
1.5 快與慢:綠色革命和可持續的截根苗
1.6 可可樹的社會生活
1.7 中國的粟:一種農作物景觀的全盛期、來世與復興
注釋
第二章 地點
2.1 泡沫、鱗莖和補償:鬱金香在資本主義曆史中的位置
2.1.1 曇花一現的歲月
2.1.2 傳統鬱金香
2.1.3 奧斯曼鬱金香
2.1.4 品味與市場
2.2 狂野的小麥西部:西部小麥景觀
2.2.1 眾多小麥景觀
2.2.2 相互關聯的小麥景觀
2.2.3 小麥品種和暴力的西部
2.3 塊莖的傳播
2.3.1 “永遠飢餓,從不貪婪”
2.3.2 塊莖和曆史
2.4 茶:當地農作物景觀、全球市場
2.4.1 中國的砧木
2.4.2 印度的嫁接
2.4.3 地點、權力和控製
2.4.4 推廣模型
2.4.5 價值、地點和距離
注釋
第三章 規模
3.1 關於規模的正統觀念:越大越好還是小即是美
3.1.1 英國農業革命
3.1.2 現代與後現代的正統觀念
3.2 煙草波動:規模的實地變化
3.2.1 煙草行業越做越大
3.2.2 黑奴解放與種植規模下降
3.2.3 農場再種植
3.3 咖啡拼圖:多種實地規模
3.3.1 咖啡:一段曆史
3.3.2 埃塞俄比亞:曆史的環環相扣
3.4 茶與意識形態:力求規模
3.4.1 放大中國模式:技術阻力
3.4.2 植物功能可見性
3.5 渾水
3.5.1 水、電和生活
3.5.2 水稻耕種
3.5.3 旱地農業
注釋
第四章 行動者
4.1 橡膠與暴力
4.1.1 森林裏的橡膠
4.1.2 天然橡膠
4.1.3 小農的能動性
4.2 金雞納:能動性與知識曆史
4.2.1 樹皮和安第斯知識
4.2.2 奎寜如銀
4.2.3 金雞納的植物學與帝國政治
4.2.4 荷蘭帝國對生物堿的壟斷
4.3 像大象一樣觀察
4.3.1 戰士
4.3.2 僕人
4.3.3 糾纏的能動性
4.4 棉花市場和農作物景觀:未來行動
4.4.1 傳統行動者:植物、土壤和農場主
4.4.2 引入其他行動者:遷移中的象鼻蟲
4.4.3 行動者:未來行為與期貨法令
4.4.4 重新分配能動性
4.5 人類世和桉樹
4.5.1 縱火樹
4.5.2 種植園政治
注釋
第五章 組成
5.1 廢墟中的柑橘
5.2 “有待鍛造的武器”:全球資本主義漫長曆史中的塊莖
5.2.1 喂養和培養勞動力
5.2.2 痛苦之源還是幸福之源:廉價澱粉政治經濟學和道德
5.3 工人閤作社
5.3.1 照顧與分享
5.3.2 混閤栽培
5.3.3 農作物輪作
5.3.4 玉米田裏的牛
5.4 雜草
5.5 遷移中的萬壽菊和意義
注釋
第六章 繁殖
6.1 育種
6.1.1 農作物多樣性和純係
6.1.2 植物育種和納粹帝國雄心
6.2 混閤
6.2.1 醬油之國
6.2.2 波特酒:混閤和品牌化
6.3 迴收廢物
6.3.1 腰果蘋果和堅果:腰果的(再)生産
6.3.2 喬治 · 華盛頓 · 卡弗與廢物迴收
6.3.3 農業遺産:從曆史的垃圾堆到未來的驅動力
注釋
結語 作物之外
注釋
參考文獻
緻謝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I admit that the book, as an experiment to write a global history of crops which showcases the patchiness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s sometime hard to follow. And I also wonde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reading, whether the concept of...

評分

I admit that the book, as an experiment to write a global history of crops which showcases the patchiness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s sometime hard to follow. And I also wonde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reading, whether the concept of...

評分

I admit that the book, as an experiment to write a global history of crops which showcases the patchiness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s sometime hard to follow. And I also wonde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reading, whether the concept of...

評分

I admit that the book, as an experiment to write a global history of crops which showcases the patchiness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s sometime hard to follow. And I also wonde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reading, whether the concept of...

評分

I admit that the book, as an experiment to write a global history of crops which showcases the patchiness and nonlinearit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s sometime hard to follow. And I also wonde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y reading, whether the concept of...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