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遊誌

嬉遊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孫靜
出品人:
頁數:384
译者:
出版時間:2024-4
價格:5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0768453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遊記
  • 散文
  • 旅行
  • 文化
  • 隨筆
  • 生活
  • 文學
  • 休閑
  • 個人見聞
  • 風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遊戲次元到日常生活,將遊戲作為方法

透過數字的紛繁,洞悉世界的多元

近300款遊戲,橫跨50餘年

遊戲學者曆時10年悉心解讀

時空交錯的跨媒介敘事,解碼多重社會議題

對電子遊戲的看法

是人們對數字化未來看法的生動寫照

【內容簡介】

電子遊戲不僅僅是供人娛樂的媒介,更是通嚮理解世界的知識之門。

從萌芽到VR,電子遊戲在全球範圍內的演變,何以孕育齣一個兼具多元性和世界性的全球玩傢群體?《嬉遊誌》將50餘年的電子遊戲史納入視野,通過對不同曆史語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電子遊戲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將讀者帶入更廣闊的遊戲世界、探尋其中奧義,並展示瞭批判性反思及分析對於提升“遊戲素養”的價值。

【名傢推薦】

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學係教授):《嬉遊誌》是以嚴肅視角分析遊戲文化的裏程碑。作者以批判性反思,觸及“遊戲素養”的提升,還揭示瞭遊戲設計和玩遊戲對公平、正義及道德的深刻影響。

嚮勇(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本書對遊戲世界中的經典案例和前沿實踐進行瞭深度解讀和理論挖掘,深刻揭示瞭遊戲世界所展現齣的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審美世界的文化結構和價值特質。

中村彰憲(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日本電子遊戲研究協會主席):這是一部真正根植於中國、放眼世界的遊戲分析著作。

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相信這本書將成為那些喜歡遊戲的人、曾經熱愛並玩過遊戲的人,以及當前熱衷於遊戲的年輕一代的啓發性讀物。這部著作將在學術領域留下恒久的印記。

陳京煒(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授):愛遊戲,源於愛這個世界。孫靜的文章見解獨到又親和易懂,誠邀各位讀者閱讀本書,一起探索這個有趣的世界。

【編輯推薦】

無論你對電子遊戲的記憶僅僅停留在老式電腦上的《掃雷》《紙牌》,抑或你是一名資深玩傢、在“又肝又氪”的節奏中享受無限快感,《嬉遊誌》都是為你開啓遊戲世界大門的鑰匙!

當下,電子遊戲讓包括電影在內的所有文化經濟都難以企及。新遊戲甚至無需太多廣告就能獲得巨額利潤。電子遊戲究竟暗藏什麼密碼?我們看待遊戲的眼光亦亟需升級——電子遊戲何以具有思考世界與社會的可能性、參與深層問題的建構?《嬉遊誌》藉由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具體的批評實踐,呈現齣透過電子遊戲去觀察世界的多種可能。

本書作者曆時10年,深度解讀電子遊戲,並以剋勞福德(Chris Crawford)的遊戲設計理念和費爾南德茲-瓦拉(Clara Fernández-Vara)的遊戲批評理論為基礎,提齣瞭一種遊戲批評範式,從消費、性彆、跨媒介、區域文化等維度觸及1960—2020年代全球熱門電子遊戲,試圖藉由批判性反思的視角,透過數字的紛繁,為讀者提供理解遊戲文化內涵、提升遊戲素養的路徑,進而以電子遊戲為媒,理解這個多元復雜的世界。

從遊戲難民到遊戲窺視者、遊戲移民,再到遊戲原住民,這些人群並非不可流動的固化體係,《嬉遊誌》融閤瞭作者的學術實踐、從業經曆和人生軌跡,力圖以豐富多元的視角搭建數字橋梁、消除數字鴻溝,營造文明的數字生態。

著者簡介

孫靜

博士,遊戲學者,西交利物浦大學文化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人機交互、XR、遊戲文化、新媒體與社會。全球電子遊戲研究年會(DiGRA)英文論文審稿人、分會主席,曾受邀至國內外多所高校及産業會議進行遊戲研究主題演講。

在學術期刊及媒體發錶中英文文章60餘篇,齣版譯著《遊戲改變學習:遊戲素養、批判性思維與未來教育》(2020年)、《玩傢心理學:神經科學、用戶體驗與遊戲設計》(2023年),閤作編著《全球電競文化導論》(2023年)、《中國遊戲研究:遊戲的曆史》(2023年)。

圖書目錄

推薦序(馮應謙)
自序 透過遊戲看世界
2022 《文字遊戲》:中國獨立遊戲的新浪潮
文字勇士:遊戲懷舊的創新方式
從萌芽到新浪潮:獨立遊戲簡史
中國獨立遊戲的現在與未來
2021 《多蘿西之傢》:電子遊戲中的非裔話語
虛擬維度:多蘿西一傢的安傢睏境
社會維度:兩個底特律
曆史維度:種族區隔與中産化
另一種未來:透過遊戲反思種族平等
2021 《哈利•波特:魔法覺醒》:移動電競時代的跨媒介敘事
帝國想象:讀者眼中的“哈利•波特”小說
卡牌對戰:玩傢眼中的《魔法覺醒》遊戲
移動電競:電競時代的國産遊戲生産
2019 今天的這座靈劍山,與進擊的遊戲世代
解碼遊戲感:從觀眾到雲玩傢
王陸的冒險遊戲:從十裏坡到靈劍山
進擊的遊戲世代:從中國風到仙俠風
2019 全球南營:遊戲中的族裔話語與地域差異
全球北營與族裔編碼:遊戲中的種族刻闆印象
全球南營與族裔解碼:通過電子遊戲抵抗
全球語境下的中國遊戲文化睏境
2018 《阿爾罕布拉宮的迴憶》:AR遊戲與青年震蕩
阿爾罕布拉宮遊戲:時空交錯的格拉納達
人工智能時代的旅遊遊戲
技術與青年震蕩:次元壁引發的雙重焦慮
2018 《捏臉遊戲》:濾鏡麵前人人平等嗎?
虛擬化妝術:被撕裂成數據碎片的身體
錯失恐懼癥:虛擬化妝時代的展示焦慮
技術壟斷時代的數字神話:濾鏡麵前人人平等?
2017 《旅行青蛙》:箱庭空間、禪派治愈與技術消費
箱庭空間與東方“枯山水”景觀
“禪派遊戲”的治愈體驗
禪派箱庭外殼下的技術消費
2017 《手機疑雲》:電子遊戲中的酷兒性
手機:魔圈的消解與遊牧空間的建構
“正常”的麻煩:作為程序修辭的酷兒話語
從酷兒遊戲到酷兒遊戲研究
2016 《失蹤》:嚴肅遊戲與女性保護
被綁架的女孩
通過嚴肅遊戲揭示女性睏境
從解救到幫助她們融入社會
2016 《陰陽師》:國産遊戲的突圍
陰陽師:中國古儺文化的亞洲之旅
混雜遊戲:類型融閤的全盛時代
調和眾口:為玩傢服務的國産遊戲
2015 《王者榮耀》:網絡競技與消費邏輯
架空曆史化的競技場
消費至上與數字勞工
癮與戒癮對青少年的雙重盤剝
2013 《新天龍八部》:遊戲大片中的旅行
《新天龍八部》與遊戲大片
遊客化的玩傢
消費驅動的玩傢
感官修辭的幻象
2012 橙光遊戲:越軌者寓言與性彆異托邦
從網頁視覺小說到參與式遊戲社區
“耽美”遊戲角色的生産與消費
橙光用戶:遊戲圈的越軌者
2012 《卡通農場》:用遊戲想象鄉村
浪漫鄉村:遊戲中的虛擬農傢樂
暗黑童話:用都市符號改寫鄉村
增長神話:農場遊戲的悖論
2011 性彆養成遊戲:解碼遊戲中的女性神話
遊戲中的女性刻闆印象
消費睏境:當遊戲照進現實
生産睏境:遊戲職場中的性彆歧視
關愛女性,推動遊戲中的性彆多樣化
1995 《仙劍奇俠傳》:90年代的奇幻江湖
奇幻江湖中的遊戲敘事
中國遊戲社群的俄狄浦斯軌跡
現代性跳轉中的李逍遙
1988 批判性遊戲:做頭號玩傢的正確姿勢
批判式遊戲:玩傢與製作者的兩種視角
電子遊戲史中的批判傳統
遊戲素養:遊戲中的批判思維
1980 世界遊戲語境裏的中國傳統文化
海外遊戲:南營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
國産遊戲:消費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遺産:促進傳統文化與電子遊戲互動的一種視角
未來中國遊戲中的文化遺産
1972 無盡的任務:從競技遊戲到電競直播
電競研究指南:透過民族誌看世界
無盡的任務:休閑玩傢和高級玩傢的跨次元遊戲
從職業玩傢到媒體景觀:遊戲競技的産業化
構建媒體事件:直播文化中的電子競技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電競文化
1967 互動電影:電影與遊戲的跨媒介融閤
互動電影的緣起
數字吸引力時代的遊戲式電影
以好萊塢為靈感的電影遊戲
互動電影的未來
結語 遊戲素養的用途
注釋
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曾梦想环游世界。长大后,我真的去了不少地方,从墨尔本到芝加哥,再到罗马,从北欧小城舍夫德到日本京都,从弗吉尼亚大学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麻省理工学院到纽约大学游戏中心,从都灵大学到鲁汶大学,有时是短暂访问,有时则会停留一段时间...

評分

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曾梦想环游世界。长大后,我真的去了不少地方,从墨尔本到芝加哥,再到罗马,从北欧小城舍夫德到日本京都,从弗吉尼亚大学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麻省理工学院到纽约大学游戏中心,从都灵大学到鲁汶大学,有时是短暂访问,有时则会停留一段时间...

評分

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曾梦想环游世界。长大后,我真的去了不少地方,从墨尔本到芝加哥,再到罗马,从北欧小城舍夫德到日本京都,从弗吉尼亚大学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麻省理工学院到纽约大学游戏中心,从都灵大学到鲁汶大学,有时是短暂访问,有时则会停留一段时间...

評分

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曾梦想环游世界。长大后,我真的去了不少地方,从墨尔本到芝加哥,再到罗马,从北欧小城舍夫德到日本京都,从弗吉尼亚大学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麻省理工学院到纽约大学游戏中心,从都灵大学到鲁汶大学,有时是短暂访问,有时则会停留一段时间...

評分

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曾梦想环游世界。长大后,我真的去了不少地方,从墨尔本到芝加哥,再到罗马,从北欧小城舍夫德到日本京都,从弗吉尼亚大学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麻省理工学院到纽约大学游戏中心,从都灵大学到鲁汶大学,有时是短暂访问,有时则会停留一段时间...

用戶評價

评分

孫老師~

评分

其實主體內容是泛泛的文化分析、精神分析、媒介分析、政治經濟分析、後殖民分析、符號學分析、消費主義分析、女性分析、敘事學分析,大雜燴得很韓炳哲。當然,相比之下此書理論引申得太淺瞭,感覺很多時候在隔靴搔癢。而上述框架中其實有些視角是很重要的,比如遊戲作為一種媒介,即便很重影像,但和電影的區彆很大,遊戲是怎樣與玩傢的官能發生關聯的,這種遊戲的現象學顯然不同於以往媒介的現象學。玩傢又是怎樣嚮一個自己可以操縱的形象/角色投射認同的,這和電影觀眾的認同機製又有何區彆。當今的電子遊戲研究缺乏一本像徳勒茲《影像》之於電影那樣的著作,電子遊戲在強調學科交叉的當代可能恰恰需要一塊自身的領地。就像這本書,作者在遊戲史方麵的爬摸可謂是很用心瞭,但是龐雜的資料一進入被嚼爛瞭的文化分析層麵,就馬上又淪為老調重彈。

评分

大雜燴,比較淺,以遊戲為透鏡這點不是很喜歡,但是在國內這種環境挺不容易瞭,提到的大多也是國內遊戲,這點值得加分

评分

大作大作! 強烈推薦。

评分

視角新穎,研究深入,是一本研究遊戲文化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