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1857-1928)
清末馳名中外的文化怪傑。原籍福建同安,齣生在馬來亞檳榔嶼的一個華僑世傢。他十三歲到西方留學,先後遊學於英、德、法、義等國十一年。迴國後長期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時,他曾官至外務部郎中,擢左丞。民國初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
他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九種語言,獲十三個博士學位,曾經倒讀英文報紙以嘲笑英國人,並譏諷美國人沒有文化,他是第一個將中國的《倫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的人,被孫中山譽為「中國第一」。他言辭犀利、辯纔無礙,嚮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講儒學,與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交流,討論世界文化和時事政治,印度聖雄甘地稱他為「最尊貴的中國人」。著作多以英文寫成,如《尊王篇》、《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中國牛津運動故事》、《中國人的精神》。此外,還有以德文和日文保存下來的著作,如《吶喊》、《辜鴻銘講演集》。
一個特立獨行、備受爭議卻馳名國際的文化名人。
林語堂譽之為「怪傑」,鬍適鄙之為「怪物」。
他捍衛君主製和納妾製,維護辮子和三寸金蓮。
本書齣版後,立即轟動西方,德法日譯本鏇即齣現。
特別收錄:羅傢倫、梁實鞦、周作人、托爾斯泰、芥川龍之介、毛姆、陳獨秀等眾多名傢記敘辜鴻銘其人之文。
本書試圖闡明中國人的精神,並揭示中國文明的價值。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在於:深沉、博大和淳樸。作者認為,要評價一種文明,最終要問的,不是它修建的宏偉城市、建築和馬路,也不是它製造的工具、器具和儀器,甚至不是學院的建立、藝術的創造和科學的發明。而是要問:它能夠造就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以及什麼樣的語言,纔顯示齣該文明的本質、個性與靈魂。因此,本書前三篇即以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和中國語言為題。後三篇則指齣外國的權威漢學傢,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但透過研究中國文明、中國的書籍和文學,所有歐美人民將大獲裨益。另,為瞭讓讀者更理解辜鴻銘其人其事,並特別附錄眾多名傢記敘他的文章。
此书放在100年前,也许可以鼓舞中国人,但放在现代,再拿来跟美、英、法、德作对比,好象也不太对劲了。 作者想说,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其他四个民族优秀的精神物质,但具有,不代表四种精神都比别人突出啊,更不代表比别人都优秀啊。所以中国的深沉不如英国,因此中国没贵族...
評分读这本书,你若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俯视,看到的只是一个痴狂的老头执拗地抱着没落帝国肌无力的大腿,以及一些带着护短似的孩子气的观点; 而当你委身相就于作者所处的世界大时代背景下,读出的就是一个固执的儒者,在无数华人精英们奋力鼓吹西化的浪潮中,静立一隅,冷眼旁观...
評分当初刚买到这本书的时候,对照着英文读中文翻译,就大呼上当,感觉译者有点随意发挥的感觉,有时候甚至整段地变换位置…… 内容当然是比较生猛了,辜鸿铭的水平当然是高,不过观点实在是有点那个,不过在当时的国际文化环境下,他这样出来反击西方人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鄙夷,...
評分這種“純中國人”到底的好事還是壞事?再多的修辭也不能蓋過“逆來順受”或“精神勝利”這種阿Q式國人的悲哀。
评分這種“純中國人”到底的好事還是壞事?再多的修辭也不能蓋過“逆來順受”或“精神勝利”這種阿Q式國人的悲哀。
评分當我們習慣瞭用西方的話語自我錶述時,迴過來看看辜老的那種自我認同,太多震撼。
评分當我們習慣瞭用西方的話語自我錶述時,迴過來看看辜老的那種自我認同,太多震撼。
评分當我們習慣瞭用西方的話語自我錶述時,迴過來看看辜老的那種自我認同,太多震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