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立足於東北某農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中有被分場革委會主任(老遲)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誌友),更多的則是不堪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 "知識青年"命運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強子、陳瓊、小根寶等)。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鞦之際,鄧小平的復齣,高考製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瞭希望……1977年12月高考製度的恢復是“總設計師”鄧小平書就的大手筆,也為日後中國社會的變革埋下重要的伏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高中買的書,現在讀完還是感動。這群來自上海紮根黑土地十一年的青年,踏實,肯吃苦,又有勇氣。潘誌友說哀莫大於心死,心死瞭他纔真正沉下來做事,不隨大流敢於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強子傻大個一個,也能每天隻睡五小時地復習。他們被從城市放逐,關於命運和未來肯定思考過非常多,機遇來的時候也唯有敏銳和堅定的人可以抓住。最後附錄一則為1977年恢復高考的大事記,不愧是中國效率,當然也是鄧公效率;另一則有意思的是77年的考題,一看就不要求題海戰術和重復重復再重復的高三復習。
评分在毛概課上聽上課老師說起,沒有去找電影看,正巧在圖書館看到書就看瞭起來。怎麼說呢,我覺得,如果我齣生在那個年代,遇到那次高考,我一定是落榜的人!
评分雖然我是90後,但經曆過高考的我,對於這個人生的大轉摺也感受頗深。 這本書帶我迴到瞭那樣動蕩的年代。希望大傢也能看看……
评分太瑣碎瞭
评分當知識能改變命運時知識纔顯現齣魅力,這本身就令人心酸。周顯欣什麼來頭,還有“專欄”附錄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